斯特恩肯定中国强大的气候治理能力
斯特恩早年间在
北京居住的经历使他对中国始终保有特殊的情结。2001年,斯特恩受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荣誉教授,对中国的低碳发展等
问题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他深度参与了中国过去十几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熟悉中国的规划、制度、
政策等情况。
他认为中国在世界气候变化治理进程中至关重要,高度评价中国迄今为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他还认为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并在G20、联合国等多边组织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1-2021年间,斯特恩连续11年参加中国发展高层
论坛。在2017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斯特恩发布了题为《中国在推进和资助基础设施投资,实现未来可持续和动态发展中的领导作用》的报告。该篇报告对中国的过往经验进行了回顾,基于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在全球的重要性提出了对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并认为中国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全球领导力。
在2018年论坛上,斯特恩发布了题为《中国、世界和未来十年:发展更好,气候更佳》的报告,认为中国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将一直持续下去。中国向可持续发展明确而深刻的转型,以及为可持续基础设施提供投资的“一带一路”倡议,都将对实现全世界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中国前一个10年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管理气候变化方面所处的地位,在下一个10年中国仍将示范并推动未来的增长。
2019年论坛前夕,斯特恩在接受论坛栏目独家专访时表示,专注于自己的角色,说服世界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是中国对气候治理作出的最大贡献。中国的行动表明,投资新的现代科技、投资改善城市拥挤、投资水和空气净化是非常有效的增长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增长,它更加包容、更有吸引力。他认为中国展示了如何更好地将
减排与增长结合,体现出了强大的气候治理能力。中国的行动表明,只有把责任、环境和增长放在一起,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增长,试图以高碳的方式发展将带来自我毁灭。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斯特恩参加了线上论坛,并做了“从救援到复苏:大流行后的中国可持续转型”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新冠疫情大流行给公共卫生和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世界经济目前面临着重大风险,如果我们要克服贫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管控巨大的气候风险,那么全球经济复苏应开始向强劲、可持续、包容、有韧性的发展转型。中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着巨大作用,它的行动对于近期乃至本世纪内的全球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中国未来五年的规划应该考虑这个全球背景。
2020年4月,依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和能源基金会,斯特恩发布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实现强劲的、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系列报告,已经出版的为:报告一《未来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和报告二《“十四五规划”当重视并投资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
两篇报告对中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斯特恩认为新阶段的增长将取决于:多种资本的均衡积累;对服务部门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聚焦无形商品、服务和生产性资产的价值;更可持续的产出和投入以及劳动力和资源的效率和生产力。中国以实物资本投资推动发展的阶段,将逐渐被投资知识和社会资本以及投资和保护自然资本所取代。
在未来几十年,中国需要应对的主要挑战包括:气候变化、新技术、地缘经济状况、经贸投资持续面临的不确定性、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以及新冠疫情。中国“十四五”规划中的投资机会包括:更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更加重视自然资本以及通过制度投资强化社会资本。而从中长期看,中国的新增长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包容性的、低碳的以及
市场导向型的。
2020年12月,斯特恩在2020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八届
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以“更好的复苏:后疫情时代的绿色复苏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在面对新一轮的全球危机包括新冠疫情、气候变化时,我们应当探索新的多边机制和国际治理模式,欧盟和中国需要加强合作,协同开展战略规划和部署”。
结语
如今斯特恩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仍然活跃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于2021年8月正式发布,斯特恩第一时间进行了评论并再次表达了加大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力度的观点:“我鼓励全球所有的财政部长及部门成员都来阅读这份评估报告,并借此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和增长构成的日益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斯特恩仍积极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贫困、环境破坏等问题,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协调推动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实施。在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的今天,斯特恩和他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影响着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Treasury H M.Stern review: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2006.
[2] Yuliany E H. DASGUPTA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BIODIVERSITY. 2021.
[3] Stern N. Key elements of a global deal on climate change[J].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 2008.
[4] Mattauch L, Millar R,Ploeg F,et al.Steering the Climate System: An Extended Comment[J]. Jacquelyn Pless.
[5] Grubb,M.Climate economics:The high road. Nature 520, 614-615 (2015).
[6] Hepburn C,O'Callaghan B,Stern N,et al.Will COVID-19 fiscal recovery packages accelerate or retard progress on climate chang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20,36(Supplement_1).
[7] 龙英锋, 丁鹤. 英国气候变化税与
碳排放权交易综合运用的经验及借鉴[J]税务研究, 2020, No.420(01):83-86.
[8] https://wiki.mbalib.com/wiki/nicholas.Stern
[9] https://www.independent.co.uk/voices/london-air-pollution-climate-change-what-we-can-learn-a7992771.html
[10] https://newclimateeconomy.net/content/commentary-indonesia-showing-way-sustainable-growth
[11] Stern N. G7 leadership for sustainable, resilient and inclusive economic recovery and growth[J]. 2021.
[12] Stern N, Taylor C. Climate change: Risk, ethics, and the Stern review[J]. Science, 2007, 317(5835): 203-204.
(黄晶,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