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业内多呼吁下一步应扩大行业范围,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对于相关市场主体,您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蓝虹:目前,全国碳
市场覆盖行业只有
电力行业,缺乏交易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对相同的
减排目标,产生的反应往往是相同的,这就很难在市场中因为企业差异性形成买者和卖者,会严重影响
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下一步,
碳市场覆盖行业肯定会扩大,这会使得碳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和潜在的差异性(减排成本、交易成本、风险偏好等)增加,提升参与者的交易倾向,进而提高交易流动性、提升市场效率,有助于实现低成本减排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纳入新行业还需要综合考虑操作性
问题,如管理成本、企业承受能力、配额分配的技术难度和数据基础等因素。
此外,在市场培育和企业
碳管理能力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许多企业之前并没有参与过地方的碳交易试点,企业内部的碳管理机制尚未很好建立,对参与交易仍然比较谨慎,甚至存有保守心态。多数控排企业的第一责任是履约,对碳资产的管理意识还不强。在此心态下,企业的第一反应不是入市交易
碳配额,而是担心“履约时不够用,到时候买不到碳配额怎么办”。所以,总体而言,企业对碳市场还不太熟悉,应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能力建设培训,增强
碳资产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