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壹 || 谈低碳转型,在提升新能源资产比例的同时,做好碳资产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在碳
市场交易的配额规模不断收缩的预期下,碳资产就代表着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贰 || 第一个履约周期,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不到一半的电厂参与了
碳交易,主要在配额缺口和盈余企业之间开展。“各厂的差异不小,缺口最大的企业要采购上百万吨配额,最小的企业只需采购不到500吨”。
叁 || 目前全国
碳市场的情况是,基准线每个履约期一制定。因此企业很难去安排一个长期的
减排计划,也不利于市场去形成长期的价格信号,由于全国碳市场刚刚起步,因此需要一步步形成更科学的配额分配方法。
肆 || 企业侧也期待未来能够纳入更多行业、机构,并且纳入更多市场主体和交易方式,增加活跃度,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发现功能在
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在多方关注之下走完了上线之后的首个履约周期。
复盘首个履约期的得与失,来自微观层面的企业感受颇为真切。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位人士的观感趋同,即便企业对于这一全新的市场感到较为陌生和紧张,但总体而言,“
政策清晰”“组织有序”,加之首期的配额盈余状况较好,大部分重点排放单位都顺利过关。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统计,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周期内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
在受访人士看来,酝酿许久迈出了第一步的全国碳市场,还有着尚待补齐的短板: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尚未出台;配额发放标准与碳排放核算和核查规范仍需修订;
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有待重新启动。
在完成全国碳市场的初体验后,参与其中的企业对这一启动不久的市场显然有更多的期待。通过集纳梳理多家首批纳管企业的建议可以发现,他们会希望未来对于碳排放的数据质量控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也希望参与其中的主体不仅仅是现有的纳管企业,应更加多元;未来的碳市场能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随着CCER重启,全国自愿减排市场能够得以建立,与全国碳市场形成联动;全国碳市场与绿电绿证市场、清洁能源消纳机制的融合对接。
在2022年1月8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提出要在2022年“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由于第二个履约期还要看国家政策的制定方向和出台时间,完成了首个履约期的企业也并没有闲下来,在归纳和总结经验之中,正期待和这一市场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