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如何,有哪些特点?
张波:“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正在按照程序推进会签报批等工作,应该不久会跟大家见面。规划既注重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十四五”巩固深化;又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对有关工作和目标进行了完善。概括讲,有三个特点。
一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十四五”是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要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
水资源方面,推动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制度,把生态用水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法,明确把生态用水列为仅次于生活用水的第二位,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并统筹农业、工业等生产用水,在基础制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此外我们还将推动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所谓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就是将达标排放的尾水经人工湿地水质净
化工程等生态措施进一步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产、生态、生活。这项工作意义很大,因为各地的用水规模都很大,达标排放的尾水规模也很大,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水源。用好这个水源,对于化解生态用水保障的
难题、改变以高耗水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有重要意义。
环保工作实际上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污染治理,我们都是从污染治理阶段走过来的。中级阶段就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协同推进。最终我们还要步入高级阶段,就是要做好循环利用的文章。污染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有做好这篇文章,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根本上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高水平的环境保护一定是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就代表了这样一个方向。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老百姓有很好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给各地带来一些新的经济机遇。希望大家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力争在“有河有水”上实现突破。
在水生态方面,聚焦流域的重要空间,按照流域生态功能需要明确管控要求,推动转变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逐步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力争在“有鱼有草”上实现突破。
水环境方面,一方面深化污染
减排,治理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针对人民群众亲水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善水环境,力争在“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
二是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
问题。2019年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水污染防治法》关于流域规划编制的法律要求,聚焦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各地做实地市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点。在试点的基础上,组织32个工作组逐个地市进行督导帮扶,最终形成了比较符合各地实际的359份地级行政区的规划要点,为流域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指标设计上,除了以往专业性比较强的常规指标,还设计了方便群众理解、判断、监督的亲民指标,比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恢复“有水”河流数量、重现土著鱼类土著植物的水体数量等指标,指导各地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扎实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一方面,按照“河湖统领、三水统筹”的规划编制思路,指导地方搞清楚问题、症结、对策、落实等“四个在哪里”,科学提炼重点任务和项目,加强项目管理,以项目实施推动规划落实。另一方面,鼓励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若干难点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2021年,我们还首次开展了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聚焦各地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做法、治理成效、经验启示,提炼成效好、可持续、能复制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基层创新生动鲜活的榜样作用,推动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把我国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谢谢大家!
刘友宾:各位记者朋友,再过七天,我们将迎来虎年春节,提前祝大家虎虎生威!阖家幸福吉祥!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