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0日召开的2022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网易财经专访了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对于年轻人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开始投资、养老怎么规划、鼓励生育
政策等,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网易财经:2022年什么是核心资产?
管清友:核心资产不区分2022年还是2021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核心资产是各个行业里表现比较优秀的上市公司、大城市核心城区的不动产,或是一些没有上市,但在行业里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公司。
所谓核心资产,是从投资角度来看的。这几年投资的逻辑没有变,每年二级
市场由于受流动性、监管、政策调整、投资风格以及大家思想意识的影响,核心资产的品类一直在变。2020年茅台表现可能更好,2021年宁德时代可能表现更好,2022年可能茅台、金龙鱼和海天味业又“王者归来”。
所以优秀的上市公司、大城市的房子以及优秀的名人书画作品或者古董,都可以是核心资产。但一般意义上,核心资产的流动性要好,变现能力要比较强。
网易财经:你之前说2022年又该买房又该炒股,你认为应该买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子?
管清友:这个
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买房是刚需、改善还是投资,大家诉求不一样。有刚需的群体不要太犹豫,特别是在一二三线城市。我们既要看到房地产市场长期逻辑的变化,又要看到它短期的政策回暖和调整,投资还是要根据城市的房价周期,去做出一定的判断。
网易财经:你之前说,年轻人不要急于投资,应该先攒100万再去投资。但其实大部分年轻人没有100万,你对于年轻人投资有什么建议?
管清友:年轻群体有专业的投资能力当然最好。但有一个问题往往被忽视:投资需要本金。如果我的股票赚了10倍,但只买了1000块钱,没有多大意义,只能说明运气好。
投资需要有规划和专业知识储备,并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开个股票账户不是投资,是炒股票,是当韭菜。投资是很难的事情,如果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还想做投资是不可能的。当然很多上班族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进行理财是可以的。
年轻人不妨先投资自己,先搞清楚投资市场的逻辑,它的机会在哪儿,风险在哪儿。进入投资市场就好比一个人赤手空拳来到了热带雨林,生存几率很小。如果一个人自己到热带雨林,不拿装备不看天气,也不了解这里的物种,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山川河流,他的生存几率很小,投资也是如此。所以,年轻人投资自己回报率最高。
网易财经:你说过投资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能具体谈谈怎么试错吗?
管清友:年轻人可以试错,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试错也是投资自己,没有试错就无法对市场保持一定程度的感知和感觉。试错就像学习在战场上打仗,多向老兵学习,多向那些在战场上打过很多次仗还一直活下来的老兵学习。他职位可能不高,但生存能力很强。但你要保证自己不被打死,保证每一次受伤不至于伤筋动骨。
年轻人可以踩坑也肯定会踩坑,但不要踩到大坑。这个坑应该为自己积累经验,而不应该成为埋葬自己的坑。
网易财经:面对当下的消费主义,你对年轻人存钱有什么建议?
管清友: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想法,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也不一样。消费应该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你不可能坐吃山空、寅吃卯粮。但是在投资上你又得学会适度地寅吃卯粮,也就是所谓的用杠杆。消费主义也没什么不好,如果大家都不消费,经济就会停滞。
网易财经:你曾经建议年轻人不要本科去学金融,如果想从事金融行业,硕士去读金融专业就可以。是否意味着当下金融行业的学历门槛是硕士呢?
管清友:并不是如此。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情况是没有硕士学历进不去金融机构,不是因为本科生不优秀,而是因为应聘的人太多,所以金融机构只能用学历条件筛人,这是个很无奈也很内卷的一个做法。但无论你本科是学金融、工科或者考古,我认为都可以,只要自己有能力在硕士阶段转去金融。
从务实的角度看,金融实际上是实操性很强的学科,我甚至觉得学校里学的金融学,跟社会还有市场是脱节的,脱节到你到金融机构去做的工作,和在学校里学的关系不大,我不清楚这是社会的问题还是学校的问题。
过去在券商,本科学其他专业,硕士学金融,这样的复合型专业背景很受欢迎。当然如果一个学生从本科开始就想学经济学或者金融学,这也没问题。但是希望他能够广泛涉猎,对其他领域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我们特别喜欢对某个行业或者领域有深入了解的学生,很多行业研究员都是硕士才学的金融,有的人本科学航天,有的人本科学医学。
当然也有部分人本硕都是学金融,甚至本硕博都是学金融,在行业中做得也很好,这要看自己的学习能力。对大部分人来讲,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很重要,如果工作岗位需要,你能够迅速地去学习,并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很关键。
网易财经:不少人认为,三孩政策会使女员工在职场中受到更多不公平待遇。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管清友:我同意,企业肯定要考量成本。所以三孩政策出台后,女员工的就业情况很严峻。这也给国家公共政策提了个醒,就是国家如何平衡好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
从国家公共政策角度来看,政府肯定要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要让人们的生育意愿很强烈。不同地区要达到愿意生育的状态,公共政策制订的形式和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在
北京政府要鼓励大家生育,光靠舆论的宣传引导肯定不行,得有切实的利益保障。国家也不能硬逼着企业说,企业必须得招生三孩的女士。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政策,对企业而言,比如现在企业都交个人所得税,要给员工交社保。如果这家企业解决了几个生二孩三孩女性员工的就业,是否可以抵扣社保、抵扣企业所得税?
对个人而言,其实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现在想让你生,你觉得什么条件让你愿意生一个、两个,甚至三个,如果生一个小孩,在二环内能够分配一套100平米的新房,你是不是会考虑生。当下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已经很严峻。既然这么严峻,就得非常形势拿出非常措施来。
如果政策只是轻飘飘地撒胡椒面,或者只是逼企业必须招生三孩的女士,这都是不可行的。每个地区都应该拿出切实的措施,不是随便出台多休两年产假的政策,这个也很重要,但不足以解决问题。政策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大家觉得不生孩子很吃亏。
中国的很多政策太停留在表面,光喊口号,堂而皇之说“为国生娃”,但得让年轻人养得起、愿意生才行。
网易财经:你对年轻人规划养老有什么建议?
管清友:规划养老涉及到成本的问题,这一点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养老产品买得越早,它的成本越低,收益越高。如果你到60岁再去买,就没有那么低的成本和那么高的收益了,而且未来社会化养老也是主流。
准备多少钱养老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能说进入老年状态后,你的生活状态以及养老水平,主要和收入水平有关。十个亿有十个亿的养老的方式,一百万有一百万的养老方式,十万有十万的养老方式。
我曾经有一次做节目,有个人说他们去看了一个特别好的养老社区,在城中心医院旁边,设施特别好。他去了之后回来上班的动力更强了,为了多挣点钱,以后才能更好地养老,所以养老水平主要跟收入有关系。
网易财经:未来会有个人碳账户吗?
管清友:未来可能会有个人碳账户,它相当于个人的资产或者负债。现在国内以企业为主体的碳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个人碳账户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责任,个人通过植树造林,或者通过投资某些碳汇的金融产品,去积累自己的碳资产,这个碳资产在未来可以用来交易,或者抵扣很多税。这个可以鼓励大家多去植树造林,多践行绿色生活。碳账户的要义在于把碳资产和碳负债区分清楚,我很期待碳账户的出现。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文所表达观点仅代表对宏观市场的当期判断,可能随市场环境变化而产生调整,不构成任何信息屏受众群体的任何相关投资建议与预测。
文/管清友(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