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重启,更多蓝碳项目或涌现
自愿减排市场下的蓝
碳交易卖家可以是红树林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单位,可以是贝藻养殖基地、海洋牧场、海洋立体综合养殖等项目开发单位,也可以是拥有小规模蓝碳资源的当地社区。
这些主体可以通过恢复、保护和增加蓝碳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来获取新增
碳汇,依据不同自愿减排市场下的碳信用核证方法和标准开发碳信用,进而在相应的碳汇市场上进行交易。
将蓝碳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交易体系,是目前补齐蓝碳交易环节,实现蓝碳资源资本化闭环最直接的路径。碳汇需求方向碳汇供给方购买通过投资增汇活动产生的碳汇指标,来中和抵消自身的
碳排放量。
2021年,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
碳减排量转让协议, 标志着中国首个“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该项目是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该项目将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机构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碳排放。
2022年1月1日正式完成连江县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迎来厦门蓝碳产权交易市场的新年“开门红”。该项目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具了核查报告,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山东威海,《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提出,到2025年底,蓝碳经济将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比超过30%。滨海湿地、海草床、海洋牧场等资源优势,加之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落户,海洋碳汇检测、交易模拟路演等领域的一系列探索,让威海的蓝碳走在了全国前列。
自2005年开始,我国对蓝碳的研究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尤其在
碳中和,碳达峰提出后,蓝碳作为固碳的方式,在其固碳原理及科学技术研究,资源测算
方法学,应用价值等方面具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以“蓝碳”为主题的文献数
来源: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