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觉得很唬人?但事实可能比这个数字更惊人,500万只是身边一个小白朋友的2个月经历,真正的碳圈大佬,我相信至少再翻5倍以上,
碳中和领域赚钱真的没有那么难。
对于我而言,双碳早就不算什么新鲜词,但对于中国近14亿普通大众而言,甚至都怀疑是我凭空捏造的新词语,当然,这也不怪大家,每天按部就班,杂事一推难免忽略一些时政新闻,也属正常,直到最近冬奥会的开始,反而吸引了大批朋友关注碳中和这个事,也是让我着实有些以外。
言归正传,500万怎么来的?
相信一些老司机近期也关注到了广州碳
市场碳价的变化,昨天已经突破100元/吨,超越了全国其余8个市场,身边一个朋友,在21年12月初,经我“百般挑拨”花费450万元购买了10万吨GDEA(广东配额),直到昨天下午,以均价95元/吨价格卖出,成交金额950万元,2个月实现盈利500万,就这么简单,我相信在观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很多老股民朋友,没错,这就是跟股票交易一样,低买高卖,但唯一不同是它背后的运营逻辑和市场逻辑,今天我们主要聊聊
碳市场该如何去判断价格涨跌以及它背后的运营逻辑。
碳市场,全称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
排放权可能挺陌生的,那排污权、用能权呢? 有从事企业工厂工作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吧,碳排放权顾名思义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利,是污染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权利,这是为实现碳中和倒逼企业实行
节能减排的一种措施,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按照国家碳排放配额发放规则,各试点省市相关部门每年会根据行业计算方法免费发放配额比例给控排企业,到规定履约期,控排企业需根据核查数据足额清缴配额数量。
怎么理解?举个栗子,A企业是一家火力发电企业,根据
电力行业基准法及发电机组计算,该企业本年度免费配额发放100万吨,至下一年度12月31日需完成履约,下一年度该企业经核查年碳排放量为120万吨,扣除已发放的100万吨,还有20万吨为履约数量,就需要去
碳交易市场购买20万吨配额或一定比例的
ccer完成履约,否则将面临行政处罚等风险。
根据碳排放权履约管理办
法规定,履约期间可通过购买履约总量5%的CCER作为配额冲抵,以缓解企业履约成本,而配额则是逐年缩减,这样就会形成企业履约压力会越来越大,必须进行节能改造或者投资减排项目、新能源项目降低企业碳排放量,才能保证足额完成履约。
那我们如何判定价格涨跌?有几个关键点,1.配额发放2.履约时间3.冲抵比例4.市场缺口5.
政策影响,每个试点省市配额发放基准以及发放的方法都不一样,例如
福建2021年配额发放比例为去年的75%,而其它试点地区有的96%有的50%,分配方式有免费一部分,有偿竞价一部分,也有全竞价全免的,具体还得看试点市场的政策为主。
履约时间和冲抵比例各试点也不同,最重要的就是市场缺口
问题,21年福建、
深圳两个市场配额价格直逼个位数,而在全国市场履约的
山东省,缺口超过500万吨,直接导致价格从43元/吨上升至61元/吨的大宗协议价,CCER作为冲抵产品,价格也随着政策的放开,二、三类价格从5元/吨,飙升至42元/吨,几个月时间翻了8倍之多。
未来发展空间有多大?
目前全球第一碳市场是欧洲(EU-ETS)碳市场,欧盟碳价昨日96.93欧元/吨(人民币704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去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才刚刚上线,碳价与欧洲市场相差近12倍,作为一个去年7月才上线的市场,成交金额就已经突破80亿元,如果按照要求,八大行业全部纳入控排,我国碳市场年成交量将超过万亿,碳价也会随着配额的缩减、控排企业的增加而成倍的增长,碳市场是这个时代的新型交易市场,未来全球碳市场有望打通,市场潜力无限。基于后台私信的限制,各位有想法的可以在评论区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