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资金涌入绿色金融
刚刚过去的2021年被视为绿色金融崛起“元年”。在前期
政策催化下,今年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特点,投融资热度明显升温。
绿色债券在开年首月发行提速。中诚信研报统计显示,2022年1月新发行绿色债券40只,发行规模合计692.92亿元,其中,11只为
碳中和债券,规模143.19亿元。整体来看,今年1月的绿色债券发行量为去年同期的4倍多,发行规模约为7倍多。1月绿色债券占债券
市场整体规模的3.65%,相比较2021年全年2.05%有明显增长。
人民银行于去年11月创设推出的碳
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发放也进入落地阶段,开年至今,包括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等多家银行陆续披露了获得人民银行首批
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例如,农业银行获得的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对应前期已发放的清洁能源、
节能环保等碳减排重点领域贷款189.46亿元,支持国家电投张北“互联网+智慧能源”800MW风光电示范项目、大唐象山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
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等项目263个,支持企业197家,可带动碳减排382.56万吨。
更多社会资本也在积极通过多种方式介入绿色金融投融资。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2021可持续发展债券(一周年报告)》显示,此前阿里巴巴集团发行为期20年的可持续发展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9.87亿美元。目前,该资金已全部用以支持12个ESG相关项目,覆盖了能源效益、绿色建筑等领域。IDG资本日前联合基金战略投资方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成立国内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
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
“当前绿色金融市场之所以快速扩容,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出与支持,包括启动和扩容全国碳交易市场、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补贴和税收支持力度、在高耗能行业鼓励绿色生产与消费等等,在项目支撑、风险定价等方面为金融体系服务绿色项目提供了支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