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碳视为资产来管理
当前,碳
市场的两类基础交易产品分别是:政府分配给企业的
碳排放配额(CEA)和企业自愿核证的
减排量(
ccer)。前者仅为限定的控排企业开放参与,后者可面向更广泛的企业、投资机构和个人三类主体。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告诉虎嗅,全国
碳市场刚启动不久,参与企业对
碳交易业务不熟练,对碳市场不够了解,自身内部做
碳管理时很懵。
因此,建议控排企业拿到国家的配额后,首先要充分把控自身的排放源,通过能耗监测系统,得知各环节的具体排放情况,摸清哪些地方可以减排,然后系统性的订立内部碳管理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真正把碳看成是资产,在碳交易市场有策略的低买高卖,而不单单只为了行政履约。
而自愿减排的企业,则可把心思重点放在减排项目的减排量最大化上,并在实质交易收益产生后,继续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或新开发项目来循环增加下一年度的减排量,保持收益。同时,企业还可以和控排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绑定供需,创新交易模式。
针对企业如何高性价比减排的
问题,上海碳索能源服务公司对虎嗅表示,合同能源管理是过去比较流行的选择,但模式复杂,项目时间长,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争议,所以大家开始尝试让
第三方碳管理机构来做新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包括减排路径分析、
碳中和行动方案、碳排放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等等。
只有参与主体和规则制定者共同努力,才能逐渐把碳交易推向市场化行为。企业在碳市场实打实获利,日常经营中的减排也会良性循环。但要达到这些目标,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向虎嗅强调了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在业务链条前端,很多西南的企业绿色资源丰富,水电多,林草茂盛,可以发展成减排项目,就需要懂碳资产开发的人来为之操盘。
进入中端,企业要入账,含税与否、税率多少,要找懂碳会计和碳审计的人。
后端风险管理,懂碳期权、碳保险、
碳基金之类的
碳金融很有必要。有的商业银行专门开发了林业
碳汇质押贷款,如果企业临时缺钱周转,手握碳资产又不想卖,那么就可以把碳汇的预期收益作为质押标的进行融资。
可见,碳市场涉及的岗位几乎都需要复合职业技能,所以招人也是雇主的
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