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对于中国自身的“双碳”目标有哪些实质性贡献?
中国的“双碳”愿景促进了
北京冬奥会的
碳中和实践,北京冬奥会也将为国家未来在碳中和方面的
政策制定和技术部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比如,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这在奥运历史上还属首次,在国内也是一次重大的模式创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家层面的碳中和战略有四大方面,一是在消费侧,要求工业、建筑、
交通三个终端消费部门逐渐提高电气化比例,用电能替代常规化石能源;二是在供应侧,
电力部门需要转型,未来用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或者开发“煤+CCUS”的应用模式;三是在传输侧,电力输送环节要解决可持续能源不均衡的
问题,把绿电高效输送到高需求的区域,帮助这些区域降低
碳排放;四是在交易侧,通过将绿电交易机制和技术政策配套打包,帮助更多区域走向碳中和。
北京冬奥会正是落实这一战略的成功示范:张北的柔性直流电网为冬奥会实现了高比例的绿电供应、稳定的传输以及终端的电气化,也有效促进了绿电交易机制的建设。可以说,北京冬奥会实际上是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典型性的试验,证明了这几条路线同步推动碳中和的可行性,为我国各部门、各行业开展碳中和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