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些机构对
碳排放报告弄虚作假而被处罚,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全面提高计量核查质量。随着物联网的兴起,
碳管理软件会提高核查人员效率与准确度。
双碳转型,让新能源和有关脱碳行业的赛道开始火爆起来,也催生了一批热门职业。比如碳核查,以前是比较冷门的职业,最近也开始变得热门,各种碳核查师的培训和证书考试,鱼目混杂。
关于碳圈的一些新闻也开始引人关注。近日,某些机构对碳排放报告弄虚作假而被处罚的新闻,在碳圈反响剧烈,也让碳核查这个职业走进大众视野。
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4家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
问题,中碳能投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和
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被点名批评。
这些被点名的公司主要是在碳核算、碳核查环节翻车,给不少有碳核查业务的公司敲响警钟。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必将对碳排放
核查机构、核查报告、核查人员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这次事件对碳核查相关业务有何影响?从业人员的碳核查工作具体是怎样的?未来碳核查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哪里?《环球零碳》采访了中国质量核准中心(CQC)的碳核查资深从业人员,为关注碳圈的读者做一解答。
01
碳核查监管执法力度更大
碳核查是通过
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控排企业了解碳排放所涉及的诸多细节,算清楚自身的碳排放和碳资产,在提高碳
市场数据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
碳市场功能的发挥。
所以,真实、准确、有效的碳排放数据,是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控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3月14日曝光造假核查机构后,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就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要加强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并要求相关执法部门强化日常管理,落实对企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有效性和各项措施情况,依法开展企业信息公开的执行,查实投诉举报和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转办交办有关问题线索等。
CQC的从业人员表示,这意味着对核查机构的要求可能就比往年高了许多。“现在核查业务确实比以前要难做了,市场被一些投机的机构搞得有点乱 ,价格也被压低了。”
CQC碳核查从业人员说,即使没有《通知》的出台,碳核查的流程和监管也相当严格,对于核查机构来说,碳核查并非易事。企业由第三方机构查完后,还有一道复核,复合之后,第二年会换另一家机构核查,类似于互相改作业,如果数据有较大出入,监管部门就会积极干预。
“比如某机构今年查的一家企业数据跟去年有很大出入,经检验发现去年查错了,那么去年查的那一家还会有风险,所以核查风险点很多,而且周期长。如果查了一家企业需要过两年没有问题才算没有问题。”
中国质量
认证中心(CQC)是由中国政府批准设立,被多国政府和多个国际权威组织认可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隶属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也是发改委首批颁布的具有碳核查资质的权威国有企业。
这位CQC从业人员表示,即使私企、高校都可以申请碳核查资质,但门槛高、名额少,相关企业竞争激烈。
根据发改委发布机构争选条件:
核查机构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办资金不少于300万元,并建立风险基金或保险。符合
核查员要求的专职人员至少10名,所申请的每个专业领域至少有2名核查员。
机构应在近3年在国内完成的温室气体核查等领域项目总计应不少干20个。
而无相关审定或核证经历的机构,应在温室气体
减排、清单编制、碳排放报告核算和核查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内独立完成至少1个国家级或3个省级研究课题;或经国家
碳交易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合格。
核查机构与从事
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公司不能存在资产和管理方面的利益关系,如隶属于同一个上级机构等。
存在弄虚作假的机构,一经发现就失去碳核查资质,即使这样,仍旧还有很多机构作为候补,排队等待资质审批。
02
碳核查业务很费力,但价格不高
继生态环境部披露后,中碳能投公司称将“不再承接新的碳市场咨询业务,为存续项目提供合规性服务后,有序退出碳市场咨询业务”。
“确实,做碳核查风险很高,而且很麻烦。”这位从业人员告诉《环球零碳》,一般现场核查时间在2-3天左右。在短短现场核查时间里,要做到全面且合规,对于核查人员的专业度有很大的要求。
“碳核查是非常专业的工作,涉及能源类型、工业流程、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因此部分企业可能在短时期内无法掌握所有细节。通过监督帮扶活动,既可以帮助企业算清楚自己的碳排放,也帮助企业算清了碳资产,同时提高碳市场的数据质量,更有利于碳市场功能的发挥。”碳
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永平说。
做一次碳核查,机构定价方面,也是遵循政府规定。一个企业的平均核查费用只有1-2万,一般核查机构很难养很多全职的、资深的核查人员。
但即使利润不高,为什么一些机构依旧要开展核查业务呢?
这是因为一是政府有补贴,碳核查收入由于每年控排企业的强制履约,控排企业是均分给这有资质的核查机构,需求一直存在,所以对核查机构来说属于每年的稳定收入。二是除了控排企业强制要求进行碳核查之外,其他部分企业没有被纳入碳核查目标排放的单位,为了增强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感或是提高品牌形象,也会主动找到第三方机构做核查。
03
物联网发展下,碳核查人员何去何从
目前,为了缓解碳核查的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一些控排企业会安装能耗监控软件,这相对来说,可以减轻很多手工数据的收集。相关核查人员表示,“去企业核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已经比较普及了。“
企业实现自身监测了,还需要核查人员吗?从业人员表示,核查人员即使在普及了相关管理系统后,还是不可取代的一环。
目前普及的物联网能耗监测,只能监测企业自身的能源消耗,直接排放(即范围一)。但碳核查不仅仅是能耗这一部分,还涉及到外购
电力、热力(即范围二),及工业过程排放废水厌氧处理排放等等的间接排放全覆盖。相关核查人员表示:“在核查企业中,暂时是没听说过有哪个企业能够全面自行监测的。”
核查员核查的企业总排碳量是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总和。国家的碳市场交易核查中是不需要对ISO14064的范围三进行核查的,范围三里的排放源也暂时不能用在线系统来监测。
能耗在线管理软件的普及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核查的工作强度,提高核查的效率。对于如何承认数据的准确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核查人员告诉《环球零碳》:“我们核查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叫做‘交叉核对‘。核查时,需要用系统里的数据与企业数据进行交叉核对,例如财务的发票,出库单等等,如果两者数据对比合理,我们是认可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仅仅能耗监控可能不能满足企业对自身能耗的管控,还需要一些专业的软件进行分析。比如远景能源开发的零碳方舟碳管理软件,通过接入智能电表和光伏等设备,不仅能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实时监测,满足不同客户碳排放数据披露和填报的需求,还能基于产品各环节的精准碳排分析,优化产品设计方案,对减排目标进行跟踪管理。无疑是碳核查工作一大技术进步。
碳核查重点在“核”。从业人员告诉《环球零碳》,那些出问题的机构,都是“核”的不规范。包括一些化石能源的质量检测,计量设备有没有按要求校准,计量和检测方法符不符合要求。
未来,充分发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
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主管部门做好总体设计,行业部门抓好操作标准规范,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核查工作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排放主体也需提高规矩意识,全面提升全流程监测手段,相关部门加强公开透明度建设,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对第三方机构管理应更加严格,建立全国统一的机构准入标准和动态监管机制,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全面提高计量核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