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站上C位的光伏产业面临供应链难题,扶持如何着手

2022-3-31 16:01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底,南方都市报启动了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聚焦新技术、新制造、新产业,推出系列新经济报道,寻找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相关报道详见专题:湾区新实业深调研

自2020年9月以来,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驱动下,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体系中较为成熟的产业,正迎来了大发展。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行业高景气,光伏扩产忙。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也正在加速扩产,隆基股份、晶科能源、 特变电工等企业掀起新一轮扩产潮,投资规模均高达百亿。

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光伏产业起步时间早、产业基础完善的先行区。面对能源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深圳新能源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光伏产业如何趁势而上?

3月上旬,南都新实业调研团来到位于坪山高新区的深圳市捷佳伟创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捷佳伟创”),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在过去19年间,服务于全球200多家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是全球领先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设备供应商。

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视频

此次南都新实业调研团由南方都市报编委王莹带队,南方都市报商业科技新闻部主任李颖、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秦志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基石资本投资部执行董事周伟纳等来自产学研资各界的嘉宾共同参与调研,深入了解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探讨行业痛点问题,共同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现状

从“三头在外”到“三项世界第一”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直到2008年左右才逐渐进入商用阶段,相比于欧美国家而言起步晚。尤其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光伏产业处于“三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设备在外)的情况,产业链长期受制于人。而时至今日,我国光伏产业在国家政策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实现了中国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世界第一和中国光伏发电量世界第一“三项世界第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光伏产业从最初的“三头在外”到政策支持下国内应用市场快速发展,再到国内市场高质量发展、海外市场遍地开花,经历了“由外到内,再到双循环”的发展历程。

在“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站上了C位。而捷佳伟创的发展历程,也是深圳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3年,从做清洗设备起家,到接过外企手中淘汰的光伏产能,于2004年正式进军光伏行业,逐渐走上自主研发、产业出海之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背后是深圳高端装备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踩准时代的节拍,随风起舞。在“双碳”时代,捷佳伟创荣誉董事李时俊十分看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他在走访调研时介绍,光伏产业赛道又长又宽,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五大环节。在“双碳”目标引导下,主要就是讲通过太阳能光伏的应用去解决碳排放问题。

在李时俊看来,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转换效率的提升,二是度电成本的下降,二者都需要依靠装备制造的研发来实现,捷佳伟创正是抓住了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持续火热,入局者众。李时俊认为:“当一个企业要进入光伏产业,它首先要问问自己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中,有没有带来转换效率的提升和度电成本的下降。”

转型升级蕴含新机遇,规模化是双刃剑

光伏产业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以推动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持续提升,降低度电成本。而通过转型升级保持组件效率和生产工艺的迭代更新,维持企业在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光伏制造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

李时俊表示,机遇出现在变革中,光伏产业的转型便是让电更廉价,而最佳最快捷的手段就是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转换效率,能为此作出贡献,企业就可以获得成功。

与会专家提出,从长期产业观察来看,光伏企业倾向于通过规模化扩产,实现快速地占领市场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经营目的。对此,有专家提问,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是否会形成垄断现象?

李时俊认为,光伏产业赛道宽广,技术门类丰富,单个企业不足以垄断整个市场,“至少10年内不会出现垄断现象”。相反,他认为,规模化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过分追求规模化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在创业初期,企业危机的意识更强烈,而当企业发展壮大具备一定实力时,很容易忽视潜在的危险。企业规模越大,出问题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一旦盲目扩产造成资金链问题,投资者的信心会迅速下降,进而会拖延或终止投资,而企业扩产恰恰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在规模化扩产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头脑,树立危机意识。”李时俊表示。

事实上,我国光伏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疫情冲击、国际物流费用高涨,贸易壁垒以新形式不断重现,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光伏产业供应链价格普遍上涨,导致2021年我国光伏新装机量不及预期,由55GW-65GW下调至45GW-55GW。

光伏电站加速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座谈会上,李时俊认为,光伏行业发展存在一定波动性,供应链的成本上升是阶段性现象,涨价并不是必然趋势。对企业而言,应秉持“承受住暂时波动”的宗旨拓宽自身护城河,平稳度过行业困境。

为此,李时俊提出“蘑菇理论”。他认为,民营企业是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像蘑菇,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有些企业无力承受环境的变动,没有生存下来,而有些企业成功破局,成为成材的蘑菇,甚至是灵芝。捷佳伟创的做法是确定“三个领先”:技术领先、管理领先、服务领先。

李时俊表示,企业应追求技术进步,聚焦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技术,坚持在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做新的探索与创新。并紧跟行业发展、产业发展、客户发展的步伐,保证用户借助企业装备实现自身目标,以此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前瞻

光伏产业是新动能,预期将长期高速发展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等。

在“碳达峰”(我国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目标推动下,光伏发电作为新兴战略性可再生能源产业之一,已成为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也是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光伏装机或将在70GW-90GW,为达成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光伏行业将成为长期处于高速发展的新能源行业之一,据此预测2026年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累计装机量可能在673GW-793GW。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还显示,在过去10年里,光伏系统成本下降超过90%,光伏电价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低于火电电价,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产品。

新华社照片,西安,2022年3月26日 龙头企业保生产 稳定光伏产业链 3月25日,在隆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工厂内,工作人员用工业放大镜检查电池片。

此外,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涵盖高纯硅材料、硅锭、硅片、硅片辅料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4个环节产量全球分别排名前10的40家企业中,我国企业共有34家。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基础元器件仍制约产业发展

而深圳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湾区发展的重要引擎,该如何发展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深圳坪山高新区顺势而为,已将新能源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不过,经过南都新实业调研团走访调研发现,深圳在光伏产业制造应用等方面积聚了优势,具备良好的材料、装备、生产、应用等产业基础,但还缺乏进一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产业集群效应还不够明显。

深圳发展光伏产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南都新实业调研团专家成员指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政府科研项目更倾向于支持世界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度还不够,制造业仍面临基础元器件装备的制约问题。

李时俊在光伏行业多年,今年2月刚从捷佳伟创总经理的位置退居二线,仍是该公司的荣誉董事。他表示,制造业需要很多基础的元器件装备,希望在未来产业扶持政策中,不仅仅是跟龙头企业多进行沟通和支持,也要跟更多中小微企业进行沟通和支持。

“广东省是全国发展光伏产业最早、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基础最好的省份,理论基础有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但是当年光伏薄膜的泡沫破灭以后,就缺少系统的、非常清晰的发展路线。”李时俊指出,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均衡,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还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以发展光伏产业,就近输送到珠三角地区将是一件大好事。

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多种技术路线并存

近年来,光伏电池技术不断升级,新结构、新工艺不断构建,电池效率也持续提升。随着新型技术路线的逐渐清晰,各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押宝TOPCON、HJT异质结,为光伏产业技术格局带来新变数。

李时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TOPCON的发展会比HJT更快,但仍需要长时间市场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他表示,无论TOPCON还是HJT,发展都需要装备和材料两大支撑。TOPCON没有材料约束,仅受工艺和装备的制约,各光伏企业在具体的工艺和装备上都有所突破,但技术路线不同。而HJT受外部材料限制,但技术路线已经清晰。目前,捷佳伟创的HJT装备已经可以使单个GW由9-10亿的成本降为3-4亿。

有关HJT的原材料问题,与会专家在调研时提出,异质结的生产需要原材料银,但行业内存在说法称,银不会成为异质结的生产制约因素。

对此,李时俊认为,银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会波动,但每度电的价格由国家定价。因此,企业无法对冲价格波动造成的成本上升。光伏行业正在寻求银的替代品,捷佳伟创也投入了少银甚至非银工艺,但还有待突破。

伴随着光伏产业的市场的持续增长,李时俊预测,市场将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而近2-3年内TOPCON在市场上会占主流,HJT的市场也会不断增长。未来,市场中PERC的比例会越来越少,TOPCON和HJT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调研团建言

光伏产业政策扶持要让市场思维主导决策

南都新实业调研团专家成员建议,未来针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政府不仅要关注“世界领先,填补空白”的技术领域,还要让市场思维主导决策,立足制造业,从企业和终端用户的角度出发,对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而不是仅注重单个世界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焦点。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

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集聚发展,以促进形成集群效应。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如搭建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等方式,凝聚企业间的向心力,使企业抱团发展,形成集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且,要开发本土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本地化新能源替代,以应用推动产业高速发展。

除了强化集群效应,产业发展还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协同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和行业波动影响,当前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资上下游企业,帮扶产业链内的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进而提升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

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

秦志峰:

深圳是工商银行总行体系的供应链创新实验基地,在供应链金融方面,通过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来支持整个链条上的大量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独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可以实现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和优质企业的信用在产业链上传导,从而帮助到产业链上的企业。尤其是在普惠金融方面,银行结合具体交易场景,通过嵌入相应金融产品,提高企业获得的便利性,让融资能够触达到更大范围,普惠更多的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链金融是工行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基石资本投资部执行董事周伟纳:

现在正处于电力革命的时代,而光伏产业的产业链庞大,作为投资者,更关注的是电力的消费、能源的消费、能源的传输和储存以及能源的生产问题。各技术路线追求的是转化率和降成本的差异化,企业不断推动技术路线突破,以获得转化率和成本优势,进而推动产品抢占市场。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