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标签”对政府来讲是件操作非常简单的事,但对企业来说,势必造成比较大的负担。“碳标签”不是一个短期内说说就能马上做到的事,中国企业需“未雨绸缪”。
试想一下:产品上如果标明了
碳足迹,消费者愿意购买普通产品,还是愿意选择‘碳标签’产品?答案显而易见。从这个角度上讲,即使‘碳标签’不是强制性标准,久而久之,消费者也会形成习惯,自觉购买‘碳标签’产品。
哪些企业需要
碳排放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需要主动提升企业形象的公司,诸如大型国有企业;产品被要求零排放的公司,诸如制造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外企、优秀民营企业;零排放活动会议、展览等其实都需要碳
减排、
碳中和。”济丰集团副总裁苏崇武告诉本报记者。
因为目前国际社会暂无国家级强制性的‘低碳’进口型约束,所以企业应对减排更多是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去进行。仅仅是少数几个跨国企业,对某些产品的排放有一个较为环保、低碳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也仅针对于自己旗下的商品提供方。
从碳排放到
碳交易市场再到低碳化要求,全球对于碳排放的控制正在从科学考证、政治博弈环节过渡到规则细化和提高可行性的环节。从长远来看,碳标签的真正实施,将带动供应产业链,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发生重大变化,会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巨大压力。
而低碳化发展和转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对于现阶段中国的出口外贸型企业,我们建议,尽早建立国际化的、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和碳资产盘查,提高
节能环保意识,推进节能
认证或
低碳认证,进行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碳中和行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美誉度,积极应对‘碳标签’的国际倒逼压力,利用低碳转型过程帮助企业实行成产、
运输、销售的合理化和低碳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