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成推动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2014-10-6 23:33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中国碳交易网讯: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也是最大的CDM市场,目前在清洁发展机制执行委员会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有239个,占东道国注册项目的21.4%。这些项目预计年减排量达到1.12亿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年减排总量的51.6%,已签发可核证的年减排量为5362万吨,占东道国签发总量的32.8%为此,要从宏观决策、产业规划、政策激励等方面来统筹我国碳金融发展。

       发展碳金融不仅有利于我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减缓碳风险,拓展金融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制定了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建立中国CDM基金,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成立环境交易所。国内金融业也把握气候变化领域的金融创新机会,制定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开发能效贷款、碳排放挂钩产品。但总的来看,这些局部意义上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无论深度、广度还是规模,都与我国碳市场潜力不相符。同时节能减排目标硬约束和资金需求在客观上也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创新机制与之相适应。为此,要从宏观决策、产业规划、政策激励等方面来统筹我国碳金融发展:

       一是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成本,在碳交易机制下具有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使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整体上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要建立和完善气候变化的数据库和碳风险评价标准,健全碳交易监管和法律框架,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

       二是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利用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在专业服务能力、市场基础设施、交易结算系统上的互补性,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品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实现交易的规模效应。

       三是加强金融服务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碳金融业务部门,缓解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四是加快碳金融创新,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加强金融服务业与能源、农业等战略性产业合作,推进天气衍生品创新,实现战略协同效应。(完)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