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友好城市”双碳战略重点研究领域
为了解决碳吸收的
问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
碳中和必然要涉及的领域,主要涉及城市森林、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
1.城市能源
能源低碳化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来。“双碳”明确指示或标明了本轮能源革命的阶段和步骤。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
电力(能源)系统对于城市而言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地区要在清洁能源上多做文章,让城市有更多选择可靠新型能源的余地。加强新能源技术的论证和听证,避免过去一刀切的方法所造成很多不可靠技术或者施工过程中的不达标,其带来的实际治理成本远大于预测的无效率和浪费。
2.城市产业
在新的“双碳”目标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和评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双碳”目标要求我们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尤其要推动现代服务业进步,从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
3.城市建筑
建筑全生命周期
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的51%以上,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城市建筑是否为低碳建筑,是否为高耗能建筑,在建筑
节能减碳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或对城市建筑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成为“气候适应性建筑”。
建筑还是一个电力消费大户,建筑电力消费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6%,而且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增长。2021年9月8日,住建部曾发布国标《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标准,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强制要求对建筑碳排放进行计算。其中就提到,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细化。这就不得不提到一项新的技术,叫“光储直柔”技术。“光”和“储”分别指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储能;“直”指建筑配用电网的形式发生改变,从传统的交流配电网改为采用低压直流配电网;“柔”则是指建筑用电设备应具备可中断、可调节的能力,使建筑用电需求从刚性转变为柔性。我们日常的用电都是交流电,而通过光伏产生的是直流电,一般的光伏建筑会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供日常使用,但在转换过程中会损失大量的电能。而“光储直柔”建筑可以节省逆变过程需要的投资费用,提升电能利用率。建筑上应用直流配电还可以提高安全性,提升电源的品质。目前“光储直柔”技术在大兴机场、雄安新区等重大项目中进行相应的试点尝试,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大面积地推广。在低碳环保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建筑领域的能源替代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光伏一体化将成为未来的潮流。
外部规范倒逼双碳改革也是重要手段。建筑企业在安全、质量、进度等环节融入数字化技术,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环保。例如:数字化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各个工地的数据,分析哪些工地的能耗合理,哪些工地存在能耗浪费。比如,A工地和B工地做相同的施工项目,但是它的能耗是不一样的,这时可以做对比分析,细化管理的颗粒度,再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作出相应的策略优化。建筑行业正经历数字化的变革,智能建造也正在行业内风靡,众多建筑企业也将数字化列为企业转型的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建筑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行业,数字化、友好型也成了建筑业推动“双碳”战略的重要引擎。
城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交通问题。我国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在逐年升高,城市可以说是“重灾区”,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私家车的使用比例提高导致城市拥堵现象严重。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是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但是现在的城市交通设计是以“行车”为本,而不是以“减碳”为目标。智慧城市还可以优化交通工具能效,利用城市大脑来改善交通拥堵,依靠人工智能优化车辆使用效率,发展低碳共享出行方式,同时提升电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占比,从而实现
减排的效果。
5.城市消费
城市管理在“双碳”领域现在最大的“难点”是废弃物的处理。作为消费者的市民,可能还没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是不是低碳的。关于废弃物处理,传统的方式是采用垃圾填埋,而较好的办法是采取“废弃物能源化”,即做燃烧处理,但其产生的污染和次生废物量也很大,所以要重视废弃物循环利用。可以把
碳足迹的确定和激励制度与居民生活习惯密切相连,鼓励低碳消费和低碳行为。
民生事项可以作为碳排放监测的重要抓手,实时监测企业、社区、楼宇的物联网数据以及水电煤数据,将这些数据统一到一个平台,实现碳排放的实时监测,为各个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6.城市办公
通过使用在线协同办公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耗材的使用。工程项目的资料数据都可以通过线上存储和处理,通过项目共享协同平台中的相关权限设定实现项目各类资料的在线查看、在线下载、线上审批、线上确认等文件协同办公,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所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各国制定碳排放标准,而温室气体排放高的国家可以采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增加碳汇,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发达国家本身总的碳排量的目标。在一个国家内部,则是固碳的属于卖方,而排碳的属于买方。涉及固碳量如何测算、碳汇产品如何开发等问题。
为了促进碳汇交易,盘活碳汇资产,还可以创设碳汇交易的
衍生品—碳汇金融。碳汇交易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加上产业本身具有的弱质性,逐利性的民间资本并不热衷投资于此,有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急需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流动性及中介服务。碳汇金融便应运而生,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能够引导资本配置到碳汇产业中来,解决其融资难的发展瓶颈;完善的中介服务也能够降低
市场的交易成本,充分发挥碳汇权的经济价值。在健全、规范、完善的市场机制的配合下,金融支持可以促进碳汇产业整体发展。除了碳汇现货交易,大力发展
排放权质押、碳期货、碳期权以及挂钩排放权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将会是推进全国
碳交易市场的重点建设工作之一,并且能够促使碳交易市场的多样化以及稳定性。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将碳排放权交易和碳汇权益交易这两个层级不对等的概念并列陈述。林业碳汇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成为乡村振兴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突破口,极有可能成为
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后新的风口热点。同理,海洋碳汇、草原碳汇、农业碳汇等也是碳汇交易和碳汇金融的比较优势方案。
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
碳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金融工具三部分都在蓬勃发展。但是与欧盟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相比,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晚,金融化程度和市场参与度不足,规模小且交易品种少,
政策配套体系不够完善,法律制度不全面;市场要素与交易机制不完善;监管方式、途径缺失;社会关注度与参与度不高;中介参与度不高;缺乏定价权等。因此,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需通过合理设计碳交易市场管理模式、大力培育碳交易市场的供需双方、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及政策配套、加强碳交易市场国际合作等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市场保障,不断发展并逐步成熟。这些都将是“数字友好城市”双碳建设的重点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