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等具体目标。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至少有1300万人将从农民变为市民,这将直接带来1740亿元的新增消费。十年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将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这将带来1.7万亿到2.6万亿元的新增消费规模。
新阶段推进城镇化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和功能,实现城市和城镇规划一体化。除了功能规划,还将重视空间规划,突出城镇发展的集中、集约和生态要求。改革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
市场,扩大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上的作用范围。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从而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同时,城镇化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至2020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各类资金投入约在40万亿元左右。
城镇化,正在以巨大的能量改变着中国的命运,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
交通设施、以及
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为各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如房地产、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金融等公共服务业投资等。以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为主的公共安全投资也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主要表现在大城市是爆发式增长,中小城镇却发展缓慢。数据显示,
北京十年内人口增长41%,上海增长37.5%,天津29.3%,这些城市,97%都来自外来人口的迁入。但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有5.8%的增长速度。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