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企业自身还是客户对供应链绿色生产的要求来讲,我们都必须顺应
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潮流。但是,我们真的很难找到一个明确详细的评价标准。有时候为了节能
减排,前期投入的成本远远高于后期降碳的成本。”这个让
浙江启超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华头疼的“减碳”
难题正是时下国内中小微企业的普遍遭遇。
在碳达峰
碳中和的宏观目标下,中小微企业的降碳工作面临哪些痛点?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又有哪些手段可以助力
问题的解决呢?
短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在节能降碳的行动中,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生态圈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但中小微企业本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再要实现绿色发展,矛盾和问题就非常突出了。”中国民生银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李稳狮表示,当前,许多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都设置了碳关税,对于很多外向型企业而言,产品没有获取碳积分就很难顺利出口。“中小微企业要进入这个生态圈、产业链,必须要拥有碳积分、碳账户等一系列相关配套证明,否则生存空间就会大大压缩。”
事实也的确如此,张建华坦言,无论是和此前的生产相比,还是相较于同行企业,他都无法准确知晓自己的碳减排水平。“而且,碳减排的投入在短期内几乎很难带动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和“张建华们”接触的过程中,李稳狮发现,中小微企业的
碳排放成效长期以来难以明确计量,他们的碳减排能力也很难得到客观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在节能降碳上的投入大多是低收益、无收益甚至是负收益。同时,中小微企业对碳减排的贡献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激励。“如果这些困难不解决,将抑制中小微企业在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方面的积极性。”
破局: 搭建碳账户实现量化评价
要化解上述一系列痛点,首先要破除的便是基础性的计量难、评价难问题。国网英大
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巍表示,随着全社会节能降碳行动的深入推进,碳计量和评价的相关工作已经有了探索性尝试。企业可自行申请开立碳账户,账户内可对企业的碳减排表现进行评估并测算碳积分,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减碳能力。葛巍透露,目前,国网英大集团旗下的碳账户解决方案便可实现此类服务。
“首先,要有权威的算力作为基础。国家电网具有成熟的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可以将采集到的电量数据,结合分地区、分行业的统计进行转换运算。同时,建立起一套面向碳账户用户的碳能力评估模型,在碳表现、碳披露、碳贡献、碳履约4个维度选择相对客观公正的指标,指导用户从不同角度科学评估自身能力。”葛巍指出,将用户的碳排放表现和减碳行为进行量化,还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碳积分,依托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碳积分的可追溯、可循证。“这样一套记录和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碳减排行为‘没标准’‘难测算’的问题。”
升级: 金融助力“向碳减排要效益”
有了积分,实现了量化记录,那么,中小微企业要怎样才能将这些碳积分升级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呢?
李稳狮表示,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将中小微企业的“碳表现”和已有的风控评价相结合,提供差异化的
碳金融服务。目前,民生银行推出的“碳e贷”产品正是瞄准了这一
市场需求。
“比如,我们此前有一款贷款产品是与中小微企业的纳税情况高度关联的。现在,依托‘碳e贷’,我们企业的纳税情况和碳积分两项指标结合起来,对于减碳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特殊权益,实现贷款‘秒批秒放’。很多中小微进出口企业都有过通关慢的经历,一个简单的通关往往需要办理各类繁杂的手续,而且,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设置碳关税,增加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后续,我们会把相关企业的碳积分和产品通关挂钩,中小微企业不仅可以使用民生银行对接海关的专用窗口,实现自动授信、线上签约,还可以对碳减排贡献度高的企业进行手续费的减免让利。”此外,李稳狮介绍,在打造绿色供应链、专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等方面,“碳e贷”都将发挥巨大作用,帮助中小微企业“向碳减排要效益”。
中国民生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石杰指出,日趋成熟的碳账户和碳积分体系正在为实体经济的低碳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数字支撑。相信随着
碳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的日趋完善,实体企业对于碳金融的需求将快速增长,碳金融在支持低碳转型发展方面也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