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干化技术受污泥自身条件制约
二是生物干化技术受污泥自身条件制约。污泥生物干化技术作为新兴的干化技术,利用微生物好氧发酵的原理,通过强制通风引发微生物产热,从而实现蒸发水分的目的。此方法不需外加热源,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污泥堆肥作为污泥生物干化技术在污泥处置中的应用手段,借助污泥富含大量的营养源氮、磷、有机质等来实现污泥农用,十分适合我国国情。但是,这一技术也受到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及热值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技术推广。
除此之外,还有土地利用措施。污水中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逐渐沉降、渗透到污泥中,造成其在污泥中含量较高。众所周知,污泥农用利用的是其丰富的营养元素,而重金属等则不需要。因此,污泥中重金属污染是在污泥农用时需要关注的重要
问题。有关研究显示,虽然污泥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毒重金属,但除少数重金属如镉、铜、锌等之外,其他指标的含量超标率均远低于我国污泥农用相关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泥中重金属含量会呈大幅下降趋势。因此,污泥中重金属指标含量在污泥农用时可不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不过,污泥中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及病原菌等指标却需要引起重视,这些指标的致病能力较强,有些甚至致癌。因此,在污泥农用前,应重点关注这些指标的含量,并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控制。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转变观念,治水也要治泥。对当前我国建设、环境行业普遍存在的重污水、轻污泥观念,要花大气力扭转,可通过学习、借鉴欧美国家污泥处置的先进做法,加强从业人员队伍的培训,从根本上摒弃当前污泥处置中的不恰当做法,将污泥的无公害处置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污水处理厂的监管、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要提高认识,分清职责,提升对污泥科学管理的水平。
其次,结合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污泥处置道路。各级政府、环境主管部门除了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力度的情况下,还应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各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的不同,按照其产生污泥量、污泥理化特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实际的污泥处置方法。走出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实现污泥处置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