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物流行业和各行业企业的供应链都备受考验,成为了当下企业们的关注焦点。
同时,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全面推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在企业的评价系统里被不断凸显。
5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供应链与反脆弱:重塑社会价值新路径”线上沙龙。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严展在沙龙上探讨了疫情下复工企业该如何反脆弱、如何打造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及物流企业如何做好ESG建设等
问题。
以ESG视角应对风险
如今,疫情反复给各行各业及企业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那么,在这个风险无处不在的时代里,企业在复工复产时如何反脆弱?其供应链层面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
谈及上述问题时,严展首先引用美国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理论,来说明风险来临时企业的脆弱性。
在2013年的达沃斯
论坛上,米歇尔·渥克首次借“灰犀牛”这一动物,比喻大概率会发生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风险一般有三个特征:可预见性,发生概率较高,即具有确定性,波及范围较广、破坏力大。”严展对“灰犀牛”风险的特点进行概括,“当灰犀牛向你袭来,能够逃脱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在灰犀牛的冲撞面前,我相信任何一切的抵挡都将是脆弱的。”
严展进一步举例,2010年、2011年我国发生了几起废气泄漏事件,由于当地政府一味追求GDP数据,最终给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共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企业该如何反脆弱?我认为,企业需要了解风险,重视风险,提前布局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严展说,“在评价体系中,我们原来最关注的是财务绩效指标,但研究发现这一衡量方式具有短视性,无法揭示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除却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严展认为,ESG理念应该被引入企业的评价体系中,“ESG聚焦了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可以揭露企业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事实上,近年来,在追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在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ESG评价体系。但相较于国外数量庞大、评价体系相对成熟的ESG评级机构,我国本土的ESG评级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我国ESG评价体系仍在评级指标、评级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不足。
另外,严展在沙龙中还讨论了在评价体系中引入ESG视角的实际意义。
他指出,有研究表明,企业的ESG表现和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性,“受疫情影响,企业在供应链层面的显性成本和支出明显增加,例如库存成本、
运输成本、客户关系维护投入及研发投入等,财务绩效会随之下降。企业应该从ESG视角分析这些投入的必要性,以及企业在应对未来风险或迎接
市场机遇是否准备充分。”
“比如中转站的建设,对包装物抗菌性、可循环利用性的研发投入,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补充,“尽管行业面临的风险是不确定的,但并非不可预见。所以我呼吁企业能够建立ESG理念,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去开展相应的经营管理活动。”
供应链“脱碳”是企业减碳发力重点
如何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严展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早在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作为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绿色贷款也随着绿色金融的蓬勃而健康发展着。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高达15.9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4万亿元,同比增长33.05%。
严展还指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也在开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在实现绿色金融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促进供应链的绿色化转型与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责任协调发展。
基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大方向,严展认为,供应链“脱碳”是企业减碳发力的重点。
对于推动供应链“脱碳”的支持力度,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将通过试点引导和支持核心企业实施供应链
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强化市场监督约束。
与此同时,央行也于去年年末推出了
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有专家预计,若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我国每年要在碳减排方面投入2.2万亿。如此大量的资金不可能光靠政府投入,因此我国
碳市场建设将为减碳项目或技术运用带来额外的收益。”严展预计,“如果企业在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中加上碳革新方面的投入,未来也有望得到碳市场的激励。”
他建议,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可以从核心企业出发,建立供应链各环节的碳核算体系,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供应链减排数据采集的软件工具或系统平台内嵌核算公式,做到准确且及时地掌握供应链环节的
碳排放情况,再通过技术或管理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
“我相信未来国际的碳减排的标准互认将会成为大趋势,将减碳纳入到供应链体系,也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严展表示。
物流行业的ESG建设
为业界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ESG存在诸多联系,但又有显著区别。
“两者目的都是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ESG的概念和框架已充分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ESG促进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变革,这有助于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严展表示。
并且,他指出两者不同在于,一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于2030年到期,而ESG的实施是个更为长期的过程;二是可持续发展目标适用于全球所有的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而ESG目前更适用于企业和工商界。
那么,对于目前的企业而言,如何在疫情的冲击下兼顾盈利目标和ESG方面的投入成为了一大现实
难题。
对此,严展表示,致力于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有助于降低企业的长期业务风险,提高企业形象和价值,最终为企业带来长期回报,且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转型和升级也将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2月至2021年3月,MSCI中国ESG综合指数累计涨幅达到524.9%,不但远高于MSCI中国综合指数296.6%的涨幅,也高于新兴市场ESG综合指数的涨幅。
“通过数据能明显感受到ESG确实能为企业的发展或长期投资带来显著收益。”他作出解读。
严展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企业一方面应该
节能降耗,减少支出,另一方面应该在充分评估后合理投入,尽可能保障员工的稳定,“尽管短期会造成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企业才能最快实现复工复产,有效抓住业务发展机遇。”
“并且,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创新与投入。可以看到在已上市的物流企业里,近几年的研发投入都在增长,这说明了企业不能坐以待毙,要管理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更好地适应疫情常态化,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他认为。
关于物流行业的ESG建设,严展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他表示,首先需要企业管理层重视ESG建设,自上而下推动这一战略,其次需要实现运输工具的清洁化和包装物的低碳化,还需要关注员工管理、物流行业的健康安全、客户关系、隐私数据安全和技术创新等方面。
“通过ESG建设,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国家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也能激励企业研发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企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去发展,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成本和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展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