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目标后,国家的
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强,
碳交易也成为
市场热议话题之一。按照碳交易的分类,
碳市场的基础产品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
碳排放配额。但除
碳配额之外,在碳市场交易中还存在另一种重要的基础产品——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那么什么是CCER呢?
CCER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在履约过程中,企业如果超出了国家给的碳配额,就需要购买其他企业的,随即形成了碳交易。但也可以通过采用新能源等方式自愿减排,这种自愿减排量经过国家
认证之后,就可以称为CCER。
总结起来,CCER抵消机制,不仅可以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以市场化补偿手段,促进林业、清洁能源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还可以降低控排企业的履约成本。
随着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履约期到来,控排企业为达成减排目标不仅可以直接购买碳配额,也可以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核证量,抵消自身碳排放,CCER交易也逐步活跃,多地试点市场CCER成交量与成交金额创新高。虽然允许企业CCER清缴的比例在5%-10%,但是一个CCER项目成功备案并获得减排量签发,还需经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批准过程。正常情况下,一个CCER项目从着手开发到最终实现减排量签发的最短时间周期要有8个月,所以CCER依然有1.5亿吨的缺口。
2021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后,首批纳入交易的2000余家发电企业年平均排碳量超过40 亿吨,按照5%的抵消上限比例,CCER 的需求将超过2亿吨每年,而目前已签发的CCER吨数仅为5300万吨/年,市场供不应求。据生环部公布,未来其他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市场,CCER 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抬升,远期市场空间约为5亿吨/年。一旦CCER项目的备案正式恢复,供给也会相应的增加。
12月3日,上海CCER单日交量达314.4万吨,成交金额突破1.1亿元,两项指标均创上海碳市场CCER上线以来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12月10日,全国试点省市CCER累计成交规模达到4.36亿吨。
明年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容,CCER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纳入2162家
电力企业,覆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已有计划在明年将
石化、
化工、
建材、
钢铁、
有色、
造纸、民航纳入全国碳市场中。CCER市场的大小与全国碳市场的规模、抵消比例均有关,若明年CCER抵消比例有所提升,加之全国碳市场扩容,CCER市场有望随之扩大。
并非只有配额不足的超排企业才有需要购买CCER,非超排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CCER置换其富余配额并将富余配额拿到配额市场上出售——这取决于该时点CCER和配额价格孰高孰低。但一般情况下,CCER往往比碳配额更便宜,所以一些重点控排企业通常会购买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
对控排企业而言,碳配额是资产,即便有富余,有些控排企业也惜售。CCER 机制也刺激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向“低碳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