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以“构建
市场化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促进‘30碳达峰、60
碳中和’”为主题的第十届(2022)SIIFC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院长张兴荣在会上表示,中国银行秉承“融通世界造福社会”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全球化、综合化特色的绿色金融之路,主要体现在治理规范化、服务综合化、发展全球化、风控精细化、运营低碳化五方面的实践。
一是治理规范化。中国银行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统筹推进全集团各业务条线、各机构绿色金融建设工作,为绿色金融业务配置专项资源,将绿色发展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等因素纳入相关高职人员考核体系,确保绿色金融管理的有效性。
二是服务综合化。围绕绿色低碳发展,中国银行开发了“中银绿色+”综合化的产品服务,全方位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
三是发展全球化。中国银行依托境外62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绿色合作。
四是风控精细化。中国银行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流程管理方面,对信贷客户、融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全流程管控;创新ESG整合实践,将环境与社会标准整合融入业务流程;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报告、监测机制。
五是运营低碳化。中国银行高度重视自身运营的碳
减排,于2021年启动了运营碳中和工作,通过系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引入
第三方专业
碳盘查团队等,完成了境内外1.1万家机构的运营碳盘查工作。
银行机构如何发挥好绿色金融纽带作用?张兴荣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扩大绿色融资与配套服务,助力稳投资稳增长。商业银行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
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城乡低碳循环发展、绿色
交通运输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重点支持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的相关项目。
二是参与
碳普惠试点,服务绿色消费与低碳生活需要。商业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要发挥网点数量多、客户人群覆盖面广,以及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碳普惠平台建设,包括探索建立碳账户体系,搭建数字化合作伙伴平台生态,共建规则明确、场景丰富的碳普惠生态圈,并形成行业标准。
三是积极稳妥发展转型金融,助推低碳发展进程。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技术研发、市场前景与法律规制变化,为有低碳转型需求的行业及企业定制转型金融解决方案,把握好破与立、进与退的速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