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潮下,碳
市场日渐繁荣。中国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业内预测,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
碳交易市场。
在全球都在探索发展
碳市场的大背景下,国内各地也都在争先建立碳
排放权交易机构,抢占碳交易市场商机。
继2008年
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之后,其他地方也都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武汉、杭州、昆明、
河北等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业内人士分析,环境交易机构相继挂牌,但是业务上并没有实质进展,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
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毅刚对中新网能源频道表示,出现这种现象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大的强制
减排制度没有出台,各地的交易所都没有找出明确的商业模式,第二,各地的交易所都面临着人才短缺,对碳交易制度认识不清,认识不足的
问题,第三,碳交易所只是个交易中心,他只是碳交易制度的其中的一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整个碳市场能力建设。
2010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广东、
辽宁、湖北、
陕西和
云南五省及天津、重庆、
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和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市试点。
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将于2013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6个区域试行碳交易试点,2015年尝试建立全国碳市场。一系列
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如何有效的开展碳交易?如何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王毅刚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近期无法设定绝对保持不变的碳排放总量,所以向后预测未来某段时间内的GDP增长和碳排放总量面临较大不准确性,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建议在中国实行总量分置和区域分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