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碳交易最前沿的即是碳中介,成功的碳中介可对项目进行开发、包装成更高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行交易以获得更高溢价。 全球碳交易的链条上环环相扣,买方、卖方、中介或咨询公司、金融机构互为关联,可以说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其中,站在碳交易最前沿的即是碳中介,成功的碳中介可对项目进行开发、包装成更高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行交易以获得更高溢价。
即使近期二级
市场碳价的波动不会直接冲击到碳中介的运营情况,但是考虑到市场萧条,欧洲供应过剩,其他区域市场发展不完善的各种因素,碳中介们生存状况也受到影响,有些公司缩减开支过冬,有些公司则转型做起了培训业务。
碳交易冬天
全球最大
碳市场欧洲的一点小变动,都会如蝴蝶效应般引起大波澜。欧洲碳市场被认为存在系统缺陷,叠加欧债危机影响,碳交易二级市场价格跌至谷底。
欧洲一向是国际碳市场中的大买家,虽然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新的碳市场蓬勃发展,但一时之间暂时也难以有大承担。欧盟
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2005年启动之初也曾经拥有过短暂的辉煌。2007年EUA(EU ETS下的欧盟
减排单位)成交量达20亿,价值超过500亿美元,但如今交易量已经萎缩。
CER是欧洲二级市场上推出的
碳减排期货合约品种,其价格反映欧洲碳减排指标的预期和走势,也是碳价格的标杆。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何毅早前就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欧洲碳价下跌之下,作为买方代表,操作空间已非常有限。
碳价在2008年7月曾接近每吨30欧元,而今年以来虽然碳价有所恢复,但截至记者发稿时,CER价格不过4欧元/吨左右。国内碳中介面对的即是这样的环境。
碳排放指标在国内落地后,都以
CDM(清洁发展机制)的形式运行。据本报记者了解,国内从事CDM业务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碳价格跌宕的背景下较为脆弱易受影响,它们将以什么形式应对市场不景气?本报记者采访了数家企业,各家企业都以各自的方式或开拓新业务,或上下求索,或坚守本业等待形势好转,各显神通以度过行业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