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政策尽快明确是关键
对全国
碳市场交易量影响从大到小的政策依次为:基准线即配额分配方案、履约周期、
ccer(经核证的、可抵消
碳排放的
减排量)的审批使用政策。
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已近半年,但上述三项政策迄今均未确定。
据《财经十一人》了解,生态环境部于今年3月下旬发布了征求《2021—2022年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下称征求意见稿)。对于基准线的设定,该征求意见稿定提出将收紧配额发放数量,在上一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下降约8%。这意味着上一个履约周期里配额盈余在8%以下的企业,在本个履约周期里将出现配额短缺。
在履约周期的设定上,征求意见稿提出将继续以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企业2021年和2022年两年的碳排放将一起履约,即2023年12月31日是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的截止日期。
《财经十一人》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对该征求意见稿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基准线设定仍需讨论,继续以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不尽合理。目前,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情况暂不清楚,生态环境部尚未发布最终版的实施方案。
谭琭玥表示,理论上来说,基准线下降的幅度不低于国家能源局要求煤电机组的煤耗值降幅,才能体现碳市场的减排作用。同时 按照供需模型估算,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基准值需要下降7%以上,才能基本消除第一履约期的配额盈余。因此,征求意见稿里下降8%的基准值是合理的。
但是,“当前煤价高居不下,经济下行压力大,火电企业盈利困难,现实情况不太支持基准值下降幅度过大。”谭琭玥说。
在履约周期方面,国内区域碳市场和国外碳市场均以一年为履约周期。某
电力央企碳资产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表示,两年一起履约会造成企业在时间上难以合理分配碳成本,增加企业制定经营计划的难度,比如在会计财务方面就比较麻烦。
中创碳投发布的研报认为,在履约周期跨度为两年的情况下,配额发放一般都集中在履约期的后一年,因此,若履约周期确定为两年,全国碳市场今年接下来的交易活跃度将持续低迷,甚至引起交易价格下行。当配额分配方案发布后,部分企业会对配额盈余进行核算,并开始早期交易,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增长。
影响企业
碳配额交易预期的另一项重要政策是CCER项目的重启。CCER项目的准入规则将改变碳市场配额交易的供需形势。举例来说,一些大型发电集团往往同时拥有火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如果允许其可再生能源项目作为CCER抵消碳排放,那么其手里的配额就会相对比较宽松。
在第一个履约周期里,生态环境部规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企业可用CCER抵消碳排放,抵消比例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且此前已批准的所有CCER项目均可用于履约。第二个履约周期里,企业可以CCER抵消碳排放的比例尚未确定,可使用的CCER项目类别亦未明确。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暂停了CCER项目和减排量备案申请,去年全国碳市场使用的CCER均为2017年3月之前已批准和备案的项目。若CCER项目审批不重启,CCER的供应将比较有限。
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里,CCER交易价格由16元/吨上涨至30元/吨。重启CCER项目审批的时间和规则目前待定。业内预计该政策最早今年年底12月发布。
CCER项目的审批权责已于2018年由国家发改委转为生态环境部,能源主管部门则已表态积极支持重启CCER审批,并将新能源项目纳入其中。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称,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减排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配额清缴抵消;要推广绿电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