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国际变局。其中,日益迫切的气候变化
问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等问题,从而气候治理成为当前各国极为迫切的首要任务,各国纷纷推进一系列绿色低碳转型的
政策举措,并在《巴黎协定》等各项国际性气候协议的敦促和引导下,努力减缓全球升温幅度和应对气候环境问题。而要想为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注入动力,就需要广泛开展一系列绿色投融资活动,建立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引导作用。
若要推进联合国所倡议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球
碳中和(碳净零排放)目标,至少需要数百万亿规模的绿色资金,以满足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与升级的大量需求,从而绿色金融应不断开展工具创新和服务升级。这表明,借助和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引导功能以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绿色金融在全球碳中和时期的实践创新发展方向,是绿色金融需要承担的重要职能。
绿色金融改善环境外部性问题
在工业生产活动种,产生环境影响的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包括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在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下,
碳排放已然成为21世纪最大的外部性问题,若不及时付出有效的行动减缓气候问题并适应气候变化,将对人类文明存续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而气候变化外部性问题的迫切性、复杂程度、覆盖范围、影响程度等远远超过了其他环境问题。
对此,发展绿色金融则具有强烈的环境正外部性,从绿色溢价的角度,绿色溢价是清洁零碳生产成本超过含碳生产成本的差异,绿色溢价越低,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成本差距就越小。在绿色溢价较高的初期,绿色生产的经济效应并不高于传统模式,缺乏利益驱动使其融资活动具备正外部性,从而绿色金融的这种正外部性大多依赖于政府提供和公益。但是,政府资金运用远低于气候目标的最终需求,从而应当引导
市场资源和社会资金进入气候领域,并激发绿色金融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而从产权角度,生态环境权益的界定与市场化是推动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举措,当政府发挥自身政策作用,明确相关环境权益在气候目标下的优先地位,或者环境负外部性开始存在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绿色金融的市场机制会促使资源在气候领域的合理优化配置。从而,当充分调动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中后,绿色溢价逐渐实现降低甚至转变为负数,对市场资金的吸引力将越来越高。因此,绿色金融在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有助于推动社会资本进入低绿色溢价的产业。
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流向薄弱环节
绿色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合理引导作用,还需要作用于将更多资金流向薄弱环节,扩大绿色金融覆盖面,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全方位支持。从而,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支持中小微企业等气候敏感性群体是未来更长的时间段内需要考虑布局的一个方向,它并非短期内就能探索出相关模式和机制,因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长期过程中,各种气候问题会不断产生,随时需要绿色金融创新并作出应对。
当前,全球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较大,需要一系列纾困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的困境。同理,气候变化、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方面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也需要建立绿色金融的防范和应对机制,建立绿色金融的气候纾困机制。同时,还应从主动转型层面上提高绿色金融的覆盖面,众多中小微企业和其他受气候影响较大的“气候敏感性群体”,对绿色投融资的参与程度较低,难以有效获得绿色资金带来的支持和便利,但受到气候问题和转型问题的影响更大。因此,对于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绿色金融发展而言,首要任务是克服环境检测与评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发展规模化和低成本的中小微企业环境评估产品,才能降低绿色资金流入中小微企业的信息阻碍,并且通过绿色信贷转型和气候融资来改善升级传统的信用评估模式和信贷规则。
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普惠性
绿色金融的普惠性是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元素,而普惠型绿色金融面向的对象,例如自然人、中小微企业、农户、低收入群体等,恰恰是在气候变化中最需要绿色金融提供支持的群体,为了弥补在绿色信贷活动中普惠型群体所面临的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逐渐通过绿色数字科技来改善。
数字时代,信用体系通过数据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善,它将并不完全以固定资产为主,主体的信用评估还依赖于其未来的偿还能力,一方面在于项目前景,另一方面在于有资产抵押,资产抵押是保障融资安全的基础,但抵押的主要目标是在保障最后的偿还能力,一定程度上不代表信用主体是真正的绿色资金需求方,也不代表信用主体具备长远和持久的绿色效益,也存在很多普惠型群体需要绿色融资且也能充分利用融资发展绿色业务。为此,数字技术不仅仅可以为生产过程赋能产业低碳和能耗管理,也可以为融资过程赋予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绿色模式,最基础的是金融大数据实现个人和企业碳账户的统一管理,打通碳账户记账、碳排放统计核算、环境影响评价、绿色融资
减排效益评估等多个方面,用绿色科技掌握碳资产,实现绿色经济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之中,发挥绿色金融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上实现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