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银行发布《2022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称,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达84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近60%。而对于在碳
市场发展上刚刚起步的中国将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对此,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芝加哥大学能源
政策研究所中国中心(EPIC-China)研究主任何国俊表示,未来我国
碳市场可能会将高能耗的行业全部纳入进来。
目前,国际上的碳定价机制主要是碳税、碳市场,在此基础上,不同国家在具体政策细节设计上略有区别,形成了不同的碳定价机制。何国俊表示,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碳市场具有
减排总量的确定性,而碳税具有价格的确定性。对企业来说,如果用碳稅来定价,价格确定的好处是有利于进行稳定的投资决策。但
问题是经济波动较大的时候,可能
碳排放总量与政策目标会有较大差别。也就是说,如果经济比较差,企业可能就排放少,如果经济比较好,可能就排放多,这样不利于总量的控制。
而碳市场则有利于控制排放总量。但在经济波动时,碳价格则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欧洲碳定价经常因为外界的因素发生比较大的波动,与之相关的,就出台了一些稳定市场的配套政策。
2021年,我国成立全国碳市场,目前只覆盖了发电行业。在何国俊看来,未来可能会将高能耗的行业全部纳入进来。
何国俊指出,如果按照市场所覆盖的碳排放量来衡量,中国的碳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但如果按照
碳交易来衡量,中国的碳市场还远远小于欧洲碳市场。中国碳市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一个限额交易市场(Cap and Trade),而是可交易绩效标准市场(Tradable Performance Standard),也就是说企业要达到一个能耗标准,而不是具体多少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总碳排放量也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这种碳市场设计,会让碳市场不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有效性,并带来相应的福利损失。但这种碳市场设计的优点在于,不会让电价发生太大的增加,并有助于实现跨区域的再分配目标。与之相关的,还有关于碳泄露的讨论。碳泄露是指企业从
碳减排要求高的地方转移到要求低的地方。中国基于可交易绩效标准的碳市场,会让碳泄露的程度相对减轻。但是缺点就是达不到成本的有效性。
此外,何国俊还指出,碳市场的建立未来可能会显著提高能源和
电力价格,这可能会给不同区域带来不一样的影响,一些公平性问题(比如南北方因为天气原因导致对能源需求有显著区别)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