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的交易机制

2014-10-11 20:44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等林业碳汇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量是世界公认的经济而有效的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过快的办法。研究显示,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成熟森林的土壤有机碳持续增加,具有较大的碳汇功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评估报告中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林业领域内的唯一合作机制,是指通过森林固碳作用来充抵减排二氧化碳量的义务,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补偿。

       世界范围内的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而由法律创设出来的一种拟制交易。它通过技术拟制和法律拟制,将一般意义上不能构成物权客体的气体环境容量资源导入拟制交易的环节,从而创设了一个无形物的交易市场。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碳汇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参与主体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因而碳汇交易的主体是国家。碳汇交易与其他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区别在于,碳汇交易往往是跨国交易,因此需要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支持以及国际公法的指引。国际政策以及国际法应尽快为碳汇交易确定方向、提供法律保障,以保证该项制度的公信力。

       碳汇交易应该由5个环节组成,包括生产标准、计量碳汇的标准、认证标准(即检查验收的标准)、交易的规则和交易的标准。目前,碳汇交易的标准和规则等有待确定。以碳汇交易最具代表性的林业碳汇为例,中国《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将“碳汇造林”定义为: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碳汇造林与普通造林的最大区别在于碳汇造林的碳汇是可计量与监测的,在项目设计书和项目碳汇监测计划中具有明确的要求。一是营造碳汇林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实施项目;二是要有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三是要有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四是要有第三方审定、核查以及规范的项目注册和碳信用签发程序。目前全国确已有10家机构具备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资质,但相关的交易政策还未出台,认证、注册的相关规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