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7年我国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报告》,1980-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积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积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通过加强森林管理,采取抚育、间伐和更新等活动以及在人工林管理中进行有效施肥、合理的水、火管理、土壤和病虫害的管理与控制等,将进一步提高现有森林的质量,能较大程度地增强我国森林的整体吸(固)碳能力。我国拥有发展
碳汇林业的巨大潜力。
目前,我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共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
CDM碳汇项目,属于京都规则的碳汇交易;另一类是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资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属于自愿
市场的碳汇交易。中国在国际
碳交易市场按CDM标准交易的项目,大部分是一些能源转化利用、生物质能源、沼气、水电、风电等,碳汇项目只有3个,全球也只有28个。
2004年,我国碳汇工作开始起步。国家林业局已将
广西利用世界银行生物
碳基金开展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作为碳汇试点实施。
四川、
云南也在利用保护国际筹集的资金,启动碳汇试点工作。2005年10月,《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表明了我国对具有潜力的市场主体参与
CDM项目的支持与鼓励。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将碳汇林业建设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提到了新的高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碳汇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也下发通知要求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加强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项目实施和国家中大生态工程建设。同年11月,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业务不仅包括国内林权买卖、木材和林业产品的大宗买卖、林业和相关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将开展碳汇交易、国际林业资源交易等。2010年1月,兴业银行和
北京环境交易所合作,推出了中国低
碳信用卡。该信用卡可以根据持卡者的
碳排放情况,消除自己的
碳足迹,也可通过个人购碳平台购买北京环境交易所提供的如经过
认证的
减排量,以支持减排项目的实施。
2010年国务院去年批准建立了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为主要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这就是一个帮助企业“购买碳汇”自愿减排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捐资造林的方式购买碳汇。企业捐资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造林,可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的碳汇(信用指标),记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帐户,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上进行公示,同时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当地农户通过造林获得了就业机会并增加了收入,起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造林,截至2011年6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获得了数百家企业和个人捐资4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市)实施碳汇造林项目近120万亩,仅来自国内外个人捐款“购买碳汇”的资金就达400多万元,29片个人捐资碳汇造林基地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区)。
2010年,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成立。主要从事林权交易、原木等大宗林产品交易以及森林碳汇交易,旨在促进我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全省统一、规范、公开的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平台。2011年11月1日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先行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旨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试点启动仪式在义乌市举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举行“林业碳汇交易认购”签约仪式。现场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指标,价格为每吨18元,并获得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颁发的林业碳汇交易凭证。
目前,我国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因此这项公益性的事业要想形成更广泛的影响,远远不是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作用,还需要有明确的
政策约束或引导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虽然目前我国已有碳汇交易的多次尝试,但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国内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碳交易。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多以履行社会责任的公益事业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交易尚待时日。就国际市场而言,碳汇交易也主要以自愿市场为主。现有的买家是企业为了履行社会责任,购买碳汇信用以实践低碳生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