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碳市场

2014-10-16 09:26 来源: 易碳家期刊

2003~2006年间,强制碳市场成为各领域碳交易的主角,人们逐渐淡忘了自愿碳市场的存在


1989~2002年间,自愿碳市场曾经是独一无二的碳市场类型。2003~2006年间,强制碳市场成为各领域碳交易的主角,人们逐渐淡忘了自愿碳市场的存在。2006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Gore)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inconvenientTruth)》讲述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性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出路,并指出美国各州已开始了自愿碳减排的行动,这部获得奥斯卡奖项的纪录片使自愿碳市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007~2008年,国际社会对自愿碳市场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原本无人问津的“碳中和(carbonneutral)”概念也入选2006年《新牛津美语词典》“年度词汇”,“碳中和”意指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设计方案对“碳足迹(carbonfootprint)”进行抵消(offset),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甚至实现“零碳”的理想目标。即便如此,2006年自愿碳市场的碳交易量并不多,只有2,8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但是,自愿碳市场的潜力确实非常巨大的。比如,避免毁林交易(avoideddeforestation)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提出并得以实践,十几年之后,《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才开始考虑如何使防止森林退化机制能够纳入其强制碳市场中来。这是自愿碳市场的一大优势,即能引领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方向。 

  目前,在自愿碳市场中,有两部分交易量较为突出: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场外交易市场(Over-the-Counter,OTC,又称柜台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2004年获得期货交易资格,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限额交易机制(cap-and-tradesystem)、并通过合同对交易主体进行法律约束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其交易过程通过基于网络的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其交易规则由会员自愿设计形成。其交易成员可分为主要成员、次要成员、参与成员和交易参与者4类。除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自愿碳交易不是以限额机制或正式碳交易所的形式进行的,而是以双边授信为基础(deal-by-dealbasis),通过自主双边询价、双边清算进行的场外交易(OTC)。2007年,场外交易市场的碳交易额为4,2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是2006年的3倍,芝加哥交易市场碳交易额为2,2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全年的自愿碳市场交易总额高于6,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08年,自愿碳市场交易额又较2007年增长了87%,达到1.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额价值7.05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经济低靡的情况下,自愿碳市场交易额降低了9,400万美元,较2008年增速下降了28%。即便如此,自愿碳市场已成为强制碳市场的必要补充,其增长潜力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碳交易中体现出来。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