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国碳
市场启动,作为
碳排放配额(carbon emission quota, 以下简称“CEA”)之外的另一个交易标的——中国核证自愿
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以下简称“
ccer”)将何时上线成为了业内极为关注的
问题。
近日,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北京绿色交易所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相关工作已接近尾声。同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也在近日透露,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结合新的形势要求加快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技术规范。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CCER的重启将有助于激活
碳市场的活跃度,有助于金融机构、
碳资产管理机构等参与碳市场。不过同时也需要注意,目前我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金融化程度较低,待相关的制度规则、核算标准等逐渐完善,碳市场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激活市场活跃度
CCER具体指的是我国境内特定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用于控排企业清缴履约时的抵消或其他用途。
事实上,CCER交易始于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提出CCER经备案后,可在国家登记簿登记并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用于抵消碳排放。不过2017年3月,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CCER申请被暂缓受理。
CCER交易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什么,CCER的重启将带来哪些积极意义?对此,惠誉评级可持续金融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允许
认证排放量的5%可通过CCER抵消,碳排放密集型行业,如日前规定的八大高排放行业,在随着排放监管的收紧对于CCER有更多的需求。CCER重启的积极意义在于,鼓励企业除了参与碳
排放权配额交易之外,主动参与减排并获取市场收益,对于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提升碳资产质量,助力高碳排企业减少碳排放逐渐向低碳转型有重要作用。
绿色指数科技创始人张仕元则向记者表示,CCER是中国官方推出的核准减排量,作为中国自愿减排市场中最为核心的
碳金融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的强制减排主体,自愿减排企业/主体的
碳中和需求,还能够为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
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国内碳市场提供参与工具。重启CCER,将有效激活国内碳市场的活跃度,通过引入更加市场化的专业机构参与,共同完善国内碳市场交易体系的建设,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记者也注意到,近期有多个CCER相关的创新碳金融产品落地。比如,北清环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
山东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在济南山东高速大厦签订《碳资产CCER收益权项目合作协议》;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基于CCER减排量交易协议进行融资合作等。
重启CCER对碳金融市场又意味着什么?贾菁薇表示,参考发达市场的经验,CCER在日后作为金融资产的属性会增强,其可以作为期货交易,可以支持更多的金融
衍生品的开发,这有助于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市场性和交易积极性,为市场提供公开持续和透明的价格,对于现货市场交易会是重要的补充环节。
价格持续上涨
记者注意到,由于CCER的申请暂缓至今已经5年,市场存量CCER的供给紧张,一定程度推高了CCER的交易价格。根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复旦碳价指数。2022年7月全国碳市场履约使用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61.2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5.40元/吨,中间价为63.33元/吨;对比而言,2022年6月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57.83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1.00元/吨,中间价为59.42元/吨。
上述研究中心认为,CCER价格持续上涨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紧张的影响。2021年约6000万吨的CCER被用于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配额清缴履约抵销,其中全国碳市场约使用3400吨;但CCER市场重启时间仍不明确,供给的短缺导致市场预期CCER将持续上涨。
张仕元则认为,CCER近期的价格上涨,一方面有市场供应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对碳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在增强。特别是,随着夏季高温对
电力消费的需求增加,发电企业产生大量排放后,临近年底也将面临对自身有限
碳配额的现实压力,其中对碳排放管理精细度较高的企业大概率会提前布局,以优化企业在减排方面的支出。
关于CCER价格的重要性,张仕元告诉记者,CCE本质上是基于排放权的金融衍生品,由于国内把CCER作为自愿减排市场的核心产品,能够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的范围比CEA更广,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也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活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市场具有更加高效的价格发现功能,供需双方可以通过碳资产现货交易为碳资产价格提供合理的定价,不仅如此,碳资产的远期合约还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合理的预期,进而形成有效的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而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碳资产价格,也将成为各类市场主体了解和参与市场的“锚”,当市场锚定的基础具有了足够的交易体量,将会对金融产品的定价、基于碳资产的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甚至商业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那么,CCER一旦重启,是否会为其交易价格带来变化?贾菁薇认为,长期来看,随着更多高碳排行业逐渐被纳入
碳交易市场,对于减排和转型的要求会促进对CCER项目的需求,带动价格的上升,从而促进企业主动发展低碳技术减少排放,助力低碳转型。此外,CCER项目的认证、审批,以及对碳数据质量的报告与审查趋严,都会影响到重启后的市场供给和价格。
基础制度仍待完善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目前我国的碳市场仍在发展初期,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
如前述碳数据质量问题,贾菁薇告诉记者,从过去一年全国碳市场交易的情况来看,对于碳排放数据的认证、审核与报告能力仍存在一定质疑,政府也通过行政手段对碳排放数据进行严查。这也会成为制约CCER市场启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记者注意到,这一问题也已被监管部门关注,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就通报了中碳能投等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谈到,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配合司法部积极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技术服务机构的责任和监督管理要求。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多措并举加强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合调查、案件移送等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加大信息公开和信用监管力度。
其他方面,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向记者表示,随着我国碳市场的运行,确实有部分问题日益凸显。第一是涉及领域和市场主体有待丰富,交易活跃度和金融化程度较低。第二是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相比于欧洲和美国,我国的碳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第三是碳排放和交易数据未统一,碳排放核算标准不明晰。
吴琦认为,要加快碳市场发展,需要加快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如碳排放的核算、计量、报告制度。此外需要完善碳排放和交易数据,以及碳排放核算标准、碳排放配额分配规划的统一。由此,也将有助于加快纳入高耗能行业交易者、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等合格市场主体有序扩容。此外,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并行,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实现衔接协调,也将进一步提升能源市场、碳市场的市场化和金融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