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业持续助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信贷投放方面,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机制建设方面,多家银行也展开积极探索,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日前分别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自觉以金融手段支持“双碳”目标。
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银行业将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完善绿色信贷体系,提升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
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
日前,在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中,不少银行表示绿色低碳产业是目前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
“我们对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还为有
节能、降碳、
减排等技术改造需求的企业提供专项信贷产品,并提高了敞口额度。”某国有行
北京分行信贷业务专员表示。
“首先是确保绿色信贷的投放。”湖州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我们当地的地域特色,绿色信贷方面主要投向全域生态整治项目、绿色工厂项目、建筑行业中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企业等”。
除了在信贷金额方面加大投放外,还有部分银行下调了绿色信贷的利率水平。北京地区某股份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表示:“绿色产业客户是我们争取的重点,对于符合绿色信贷审批条件、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的企业,我们会采取降低50-100基点的利率优惠。”
近年来,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据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2022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比上年年末高7.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其中,投向直接和间接
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万亿元和4.93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2%。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82万亿元、5.04万亿元和2.6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40.8%和62.8%。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绿色信贷增速不断加快,这反映出绿色信贷
市场的需求巨大,市场主体均有迫切的绿色转型资金需求,而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也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机制引领
今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
此外,中国银保监会还组织开展了绿色融资统计和绿色信贷自评价。中国银保监会
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介绍:“从今年开始将绿色融资统计纳入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组织有关银行定期开展绿色信贷统计和自评价,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强对融资项目碳减排量等环境效益的测量、核算、监测和信息披露。”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发布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已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建设银行日前发布2021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对此表示,建设银行秉持绿色大局观,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融入战略发展,该行已先后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中国银行于7月末与多部门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这是供市场主体参考使用的绿色债券自律规则。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指出:“未来绿色债券市场的成长发展,不仅需要各类市场要素的共同推动,更需要制度与机制建设来保驾护航。”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多家银行与旗下理财公司推出多款绿色主题类理财产品。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与低碳、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财产品共有159只。
“该类理财产品将重点投资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同时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投资机会。”某股份行产品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此外,今年上半年还有多家银行试水“碳账户”“绿色账户”等创新金融业务。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介绍,“中信碳账户”是围绕城市的
碳普惠机制建设,让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推动绿色低碳广泛融入民众生活。“我们充分认识到绿色银行建设的重大意义,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探索制定绿色金融解决方案。”他表示。
目前还有部分银行基于“碳账本”业务,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
下一步,多家银行表示,将继续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能力,探索低碳转型路径,助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持续完善绿色信贷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