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双碳”目标,要进行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调整,这就需要很多创新型技术和项目做支撑,同时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公共资金,气候投融资便应运而生。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
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武汉市武昌区、
山西省太原市、长治市等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共计23地入选,进入“黄金赛道”。气候投融资试点有多重要,它会给城市带来什么?
2020年10月,多部委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成为国内首个专门的气候投融资
政策文件。一年后,《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方案把气候投融资定义为“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气候投融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器。它有两个主要的支持范围:一是减缓气候变化,二是适应气候变化。最终目标是通过抑制高碳投资、促进低碳投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目标。
山西太原、长治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不久前,山西专门举行了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进暨产融对接会,加强试点地区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工作对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表示,此次太原、长治两市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推进,将为山西乃至全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探索路径。
孙轶颋说:“如果我们能做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调整,高质量发展就已经在路上了。我们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公共资金,包括国外资金,有效运作预算资金来支持。第二就是创新,机制模式、金融工具、融资模式、技术管理创新。第三个是政策协同。”
目前,太原和长治两市已经形成了气候投融资试点方案,会议现场重点推荐了18个重点项目。
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跃宏指出:“我们目前有500兆瓦的光伏电站,已经成为全国的领跑者基地;生态建设方面有5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9%,热忱地欢迎金融机构和重点在
节能降碳方面的企业有很好的项目(合作)。”
会议明确,山西省将积极支持试点市通过监管、引导、激励等多种政策措施,加强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密切配合,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打造产融对接平台,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同样被列为试点之一,湖北
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
市场“中碳登”两大市场运营机构都在武昌,在这里进行气候投融资试点,有一定优势。
中碳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说: “中碳登承担着全国
碳市场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只有这个平台建设好了,碳市场才会有一个发展的基础,气候投融资才有相关的工作的基础。”
进入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当地将加快形成更加精准的碳定价体系,建成全国碳市场的核心节点、结算枢纽及碳定价中心。
武汉市武昌区副区长张权指出:“全国首单碳排放权的质押贷款,湖北首单水环境治理项目绿色债券,湖北首笔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等产品,都是在我们武昌率先推出的。我们准备以中碳登为基础来吸引和培育一批碳要素机构在武昌集聚,鼓励绿色企业上市融资。”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介绍,本次23个地区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大背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仍有不少挑战,其中资金与项目错配
问题挑战最大。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缺乏气候投融资资金,缺的是引导机制。对于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绿色项目,以往投资的热情不高,怎样将资金成功引导至此类项目是本次试点工作的目标。
齐绍洲表明:“对于投资方来说,无论是银行投资还是证券投资,它首先要保证投资收益, 那么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这种气候投融资,说句老实话,第一投资周期比较长,第二投资资金量比较大,最重要的是它的投资回报率低、回报周期比较长,很多资本希望短期能有比较好的回报收益,传统的投资工具,投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相对政策导向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有新的机制。”
齐绍洲介绍,全球100多个国家都已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就是要减少因为化石能源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全球变暖,为了实现目标,未来仅靠传统地投资水电、风电、光伏,远远不够。所涉及的产业转型、储能等技术发展,还需要大量资金,这就是本次试点的重要意义。
齐绍洲说:“我们产业结构的转型一定是基于能源的转型,这就需要新的投资,对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这么大的经济体,我们如果在全国一步到位地全放开了,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它需要一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渠道的创新,风险防范和管理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挑选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地方来进行试点,如果试点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在这过程中吸取一些失败的教训,可以为全国进行气候投融资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