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投融资试点正式启动 多方协同打好“组合拳”

2022-8-22 15:32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2年8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国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河北省保定市、陕西省西咸新区等23个地区位列其中。这距离去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仅8个月。

  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看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充足有效的资金支持非常重要。他表示,动员金融机构以系统的方式响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及“双碳”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气候变化的领域,投向“双碳”领域,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作。

  为了更好推动相关工作有序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进会暨气候投融资专题研讨会于8月16日在陕西省西咸新区召开。当地也是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是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王琳在会上如是表示。

  金融能在支持气候转型方面发挥何种作用?已经出台的绿色金融政策能否更好运用于支持气候投融资?如何突破风险防控、资金额度和适用场景等多重因素限制,更好推动金融工具发挥作用?而跳出金融体系,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等如何协同发力?围绕上述问题,多位业内专家、学者提出了意见建议。

  依托绿色金融发展为气候投融资引“资金活水”

  “全球来看,能源低碳转型所需要的额外投资达到每年1.7万亿美元,气候适应资金需求达到5360亿美元每年。从中国来看,尽管各个团队估算结果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都认为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有高达百万亿人民币的资金缺口。”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谭显春表示。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相关的金融支持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当前,绿色金融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包括相关基础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等。而气候投融资的很多工作都是在绿色金融框架下进行开展的,例如气候投融资的政策体系、指南、标准、工具、产品等等。在后续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将气候投融资更好的和绿色金融结合,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谭显春认为,气候投融资实际上也是绿色金融的一部分。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绿色金融部部长白红春谈到,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他列举了该工具的四大影响:一是提升了银行机构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资金的积极性;二是明确了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三是进一步规范了碳减排量的测算方法;四是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资金。

  对于西咸新区发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白红春表示,“对于具有显著气候效益的项目,可以充分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用国开行和农发行最近成立的3000亿元基础设施基金等来促进气候投融资项目的建设。”此外,他提到,从西咸新区申报材料里面可以看到,在申报的气候投融资项目中,约有十分之一项目符合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范畴,可以引导项目方申请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

  “去年11月,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配合人民银行相关司局共同推动出台了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先贷后借的机制,可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时间期限一年,可以延期两次,通过统计,截止到7月份全国已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是3045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超过6000万吨,这也是气候投融资过程中发挥部门间的协同,强化政策合力一次有益创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处长丁辉介绍。

  除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更多探索也在推进。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黄达飞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体量巨大,碳交易可以发挥市场效用,引导发现碳价格,是国家战略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工具。未来,以碳资产为基础的各类金融工具将有力支持国家自主减排目标的实现。

  善用产品组合创新融资模式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兴未艾。但也必须看到,单一金融工具有局限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解释,“有些项目融资渠道有限,有些金融产品资金规模不足,而且各类金融工具能承受的风险有差异,或适用的项目类型和项目发展阶段也不同。在推动气候投融资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项目特点,通过金融产品组合和多方参与协同来创新融资模式。”

  孙轶颋介绍了三种解决之道,来应对气候投融资的新挑战。“第一种模式是管理运营方式转型。”他解释,如金融机构设立气候投融资专营机构,通过专业化的团队来推动相关业务开展。又如,地方政府设立低碳产业引导基金,把原先的财政拨款转化为基金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气候变化领域。

  第二种模式是金融工具创新组合。如亚洲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传统贷款或转贷款的基础上叠加了技术援助、风险分担、投资基金等模式和机制。通过这样的组合,解决了资金、技术、风险等多个问题。

  第三种模式是通过多方合作,扩大气候投融资的朋友圈。“有些问题,仅靠一家金融机构难以解决,那就通过纵向扩展的方式,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例如,青岛有一个节能改造项目能实现碳减排,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青岛市住建局‘牵线搭桥’,使该项目获得人保财险青岛分公司签发的全国首张“减碳保”建筑节能保险保单和兴业银行的“建筑减碳贷”。这种‘政银保’的模式,有效降低了项目风险,提升低碳项目的可投资性。”孙轶颋补充,从国际机构到公共部门、金融市场,从贷款到基金到PPP等,可以形成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气候投融资创新模式。

  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负责人李盛则介绍了REITs在气候投融资当中的作用。所谓REITs,是指由特定的项目或者是特定不动产资产提供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是一种权益型的工具。“去年6月,中国第一批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上市,一共有9支。富国基金作为其中一支绿色REITs,目前为止已经有14个产品上市,市值约达600亿人民币。”他表示,现在REITs还是在试点阶段,期待更多不同类型的资产,企业不断参与其中。

  李盛介绍了深圳、合肥两个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通过把这两个项目的百分之百股权转让给富国首创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持有了这两个项目百分之百的项目股权。该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相当于项目公司通过这个基金进行了上市交易,同时原来持有两个项目的企业——首创环保(600008)集团继续持有基金51%的份额。“可以理解成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继续持有了REITs的51%的份额,从而实现了对REITs的并表。同时,基金仍聘请首创环保集团作为运营机构,维持项目的运营。”李盛解释。

  记者了解到,这两个项目的评估值一共17.46亿元。而富国基金通过向市场询价的结果是18.5亿元,所以该基金发行规模是18.5亿元。“资产溢价超过一亿元体现了市场对项目的认可。”李盛表示。

  打造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对接产融需求

  当然,气候投融资要落地见效,除了要有充沛的资金,还需有与之匹配的项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表示,气候投融资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钱来源的问题,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中”;二是得看相关技术和产业。他谈到,金融机构可能不了解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产融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

  基于此,张九天认为,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有其必要性和现实需求,可以把上述两方产融需求切实对应到一起。这一理念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张九天提到,在之前的试点方案中,一些地方对项目库的理解还有些偏差。“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其实不是一张项目单子放在那里,而应该是我们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他认为,项目库应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阶段确定不同的气候投融资工作重点。

  在具体的入库项目选择上,张九天列举了几个原则:要有明显的气候特征;项目具有长期可持续性;要能推动创新,包括技术、产业创新等;要有兼容性,例如地方项目库要能够与国家项目库对接,乃至与境外资金对接。此外,他还表示,项目库的成果要可追踪,且其项目类型应该能覆盖当期、中期和远期等各阶段以及各方向,并结合“双碳”进程和各地差异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据丁辉介绍,目前23个试点地方中已有14个完成了首批气候投融资项目筛选入库的工作,入库项目数量达到1056项,总投资约1400多亿人民币。今年5月份,生态环境部又进一步强化对接,会同人民银行市场司组织试点地方报送重点项目,首批报送项目183个,贷款需求总额2898亿元,预估算减排量大约1亿吨左右二氧化碳,6月中旬已把183个重点项目推给国开行、农业银行以及几个比较大的金融机构,进一步精准对接。他透露,“截至7月7日,我们统计了3家主要对接的银行情况,183个项目中58个已经得到授信600多亿元,占贷款总需求的20.79%,其中已发放项目34个,累计发放100多亿元,占总需求的3.5%。后面有意向的项约目74个,需求大约是800多亿元。”

  跨部门协同推动

  做好气候投融资工作是一套“组合拳”。无论是上述项目库的搭建、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更具体的落地执行,都离不开跨部门的协同配合。

  “做好气候变化工作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政策之间的协同,我们的政策工具箱里面既要有环境气候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也需要我们的财政金融政策、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支持。”李高谈到,目前是多个部委共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他表示,“大家分别从自己的职能出发来形成合力。从地方试点角度来讲,这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部门和覆盖领域比较广,参与主体也比较广,我们要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共同推动这项工作。”

  此外,李高还谈到“试点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他解释,各个地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基础能力都不一样,要结合其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气候投融资的试点不搞统一模式,充分尊重地方实际,支持地方因地制宜的开展探索。试点地方要切实按照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系统部署、明确分工、责任到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气候投融资的有效途径,助力地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