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雾霾……这些由环境污染造成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异常天气,正在成为全人类发展的公害。来自联合国的统计表明,近5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灾害使6.5亿人受到影响,11万人失去生命,直接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近日,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聚首纽约,参加2014年联合国全球气候峰会。以创新和知识产权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此次峰会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多的创新与知识产权,客观公正而言,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比某些发达国家还要多,也取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一向提倡这样的观念,并且在近日又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国际社会昭示了我国的信心和决心。
知识产权是利器
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在厂区内,不断有集装箱车辆从厂区驶出,这是本报记者在
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海南英利)看到的情景。“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眼下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还有些供不应求。”海南英利技术研发部负责人王先生向本报记者介绍着。了解内情的人们都很疑惑,在全球光伏产业并不景气的情况下,海南英利为何这样高负荷运转。
“是专利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阳光之路。”他谈到,海南英利从成立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里,根据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光伏产业的实际,一向注重实施专利战略,以不断创新的技术专利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至今,已经拥有中国专利68件,其中25%为发明专利。与同行的产品相比,海南英利的专利产品在转换效率、产品品种、特种产品方面均胜出一筹。同时,利用专利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凭借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技术及完整产业链等优势,企业的光伏组件销售量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根据
市场订单,海南英利已先后两次扩产,计划在“十二五”末达到1000兆瓦的年产能,创造过百亿元的产值。
不仅是海南英利,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依托知识产权实现产业转型,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牺牲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不仅利润微薄,而且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伤害难以弥补。而依托知识产权实现产业转型,才是走知识经济之路,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赢得丰厚利润的可持续发展之举。
“企业是产业的组成元素,只有企业自觉依靠知识产权,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体现转型升级的成果,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邹骥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