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上海绿色金融发展迎来顶层设计。到2025年,上海要形成国际一流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对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
蓝图擘画,催人奋进。身处绿色发展大潮之中,上海始终坚持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擦亮金融发展的绿色底色,赋能
碳金融市场能级提升,用“看不见的手”托起绿色未来。
创新赋能
数字跳动,曲线波动上升,单日涨幅最终定格在6.73%。2021年7月16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
1年后,这份成绩单更加光彩夺目。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作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
政策工具和制度创新,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运营和维护。事实上,早在2011年,上海就成为全国7个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探索碳市场发展之路。2013年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成为上海市指定交易平台,先行先试推出碳质押、碳回购、
碳基金、碳信托、借碳等一揽子绿色金融创新成果。
此后,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带动效应,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展不止,创新不已——
2017年初,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标准化的中央对手清算的碳
衍生品——上海
碳配额远期交易,既为控排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也为未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乃至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12月底,推出上海碳排放配额质押登记业务、《上海碳排放配额质押登记业务规则》,截至目前共开展碳质押业务16笔,融资金额超过4100多万元;
2021年5月,与浦发银行强强联手,为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SHEA)、国家核证自愿
减排量(
ccer)组合质押融资,充分发挥了碳交易在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
“这些尝试都为推进形成多层次的碳市场积累了有益经验。在此过程中,上海想方设法为碳市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助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市后,金融市场持续强化与碳市场的合作联动,创新突破比比皆是。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布启动碳价格指数开发工作,未来条件成熟后,上海还将进一步基于碳价格指数探索开发更多金融产品,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
聚力前行
构建多元化碳金融生态
碳市场之外,上海也在引导更多资本流向低
碳减排领域,做大做强碳金融生态圈,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业务,用“金融活水”润“发展绿洲”。
宁波银行上海分行是上海首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行。近年来,该行高度重视绿色债券承销服务,积极为上海地区发债企业提供绿色债券(包括碳中和债券)的政策咨询与辅导、设计绿色债券注册发行方案等金融服务,并利用金融科技为发债企业提供线上化投行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及时获取绿色债券相关政策信息。今年2月,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启动某公司10亿元碳中和中期票据项目,4月顺利完成注册,5月顺利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等相关用途,在特殊时期以绿色金融助力企业融资畅通。
作为上海老牌券商,国泰君安多年来持续深耕碳金融业务领域。2021年,国泰君安发行了证券行业首单挂钩碳排放配额的收益凭证,挂钩标的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东省碳排放配额。2022年,国泰君安又与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浦发银行携手完成基于CCER减排量交易协议的融资合作签约。该合作是国内首单基于CCER减排量交易协议的融资业务。
中国太保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旗下中国太保产险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碳配额+质押+保险”合作,并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落地全国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既保障了质权人(融资方)的权益,极大提高了碳资产的流动性,又为后续保险服务碳配额交易市场提供了全新思路。凭借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持续发力及积极行动,中国太保在第十六届亚洲金融年会荣获“碳中和先锋绿色金融企业”。
此外,碳指数也在不断扩大产品范围。今年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综合参考各类国际低碳指数经验做法,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公司联合发布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为市场参与者研究、投资绿色低碳上市公司提供有效工具。6月28日,跟踪该指数的首批8只碳中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正式获批,标志着市场迎来首批真正的碳中和ETF.7月,包括易方达、汇添富、广发、富国基金等发行挂钩中证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的ETF首期募资超过160亿元,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市场同类规模最大基金。上海股交中心先后上线碳中和指数、“绿色Q板”,进一步发挥股权交易市场优势,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碳金融发展的朋友圈越扩越大,多方合作所迸发的火花,也让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如今,各方力量正在凝心聚力,向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发起冲锋。
再攀高峰
谱写绿色产融结合发展新篇章
在上海市绿色金融发展历程中,2022年6月22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
这是自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
法规以来,上海市首次运用立法变通权在金融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落实国家统一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立法成果。
在这背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始终奔忙在第一线。明确立法事项之初,作为起草单位的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就会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广泛征求意见,为后续各项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后,在立法机关的指导下,经与浦东新区等多方反复研究、不断打磨,《若干规定》顺利出台,为推动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为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进一步提高国际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注入新动能。7月1日施行以来,各方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推动《若干规定》全面有效贯彻实施。
翻阅《若干规定》,创新满满,活力满满。其中,不仅强调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更是突出深化绿色金融开放创新,指出浦东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为提高气候冲击下的经济韧性探索“上海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规定》提出“绿色项目库”的概念,引入
第三方机构评估论证或者组织专家开展科学论证,将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技术等入库,并实行动态调整。这无疑将更好地促进绿色产融对接,打通绿色产融之间的桥梁,发挥绿色产融协同作用。
据了解,基于相关工作经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当前,上海正围绕《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所提出的“建设上海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推动申建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优化上海市绿色金融区域布局,为服务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12月,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的通知》。上海市及浦东新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气候投融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方案编制及申报工作。2022年4月,试点申报方案顺利通过了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气候投融资试点评审。本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其他八个部委发布了《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综合考虑工作基础、实施意愿和推广示范效果等因素,确定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明确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将作为第一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展后续建设工作。《通知》要求各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指导试点地方做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其他管理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高质量建设气候投融资试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将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围绕“建设一个平台(气投中心)、抓住三个关键(信息披露标准、气候标准体系、数据库平台)、组织五个行动(项目库、专项基金、气候金融产品、碳金融、国际化)”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