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之下,
碳资产管理的行业队伍正不断壮大。而随着半年报的披露,近期多家碳资产管理公司上半年财务数据也浮出水面。总体而言,披露了数据的企业普遍处于营收、利润双增长的态势。那么,这样的趋势因何而来?目前碳资产管理的服务还有哪些需要不断提升的?
对此,有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碳达峰、
碳中和”
政策利好,碳资产管理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但也必须注意的是,由于行业仍在发展初期,目前部分碳资产管理企业或平台的专业性明显不足。对此,有业内专家建议,在行业制度、人才、标准等逐步完善后,政府可以加强监管并明确规则,积极开展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试点等。
行业持续扩容
记者注意到,2022年有多家碳资产管理公司或平台接连成立。比如,中航产融(600705.SH)于6月公告,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决议,审议通过关于发起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的议案;南方电网则在1月设立了南网碳资产管理公司等。此外,也有金融科技企业的入局,如3月阿里旗下杭州众碳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等。
纵观目前碳资产管理的参与方,除了大型
电力集团之外,又有
第三方碳核查、金融科技企业的加入。那么,碳资产管理吸引各路企业加入的原因是什么?不同主体所在碳资产服务行业中的优势是什么?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李平表示,碳资产管理公司属于数据驱动的公司,金融科技以及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其中拥有数据和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企业具备管理碳资产的核心能力,预计是未来重要的碳资产管理者。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部主任胡宏海则告诉记者,当前碳资产管理专业的
市场参与主体方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八大耗能行业企业自身建立和培养产生,这种类型的企业背靠资源优势,并且是市场中最早实际开展业务的一方,同样具有经验优势,但其缺陷在于以服务自身集团为主,缺乏进取的动力和创新的思维;第二种是由传统碳核算类企业转型产生,这类企业具有多年的碳核算经验,但通常项目周期较长、收费较高且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服务越来越多的需求;第三种是具有互联网产品思维的金融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以产品和工具作为主要突破口,效率较高,具有互联网思维,但诞生时间较短,缺乏经验。
不过,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目前行业的扩容速度较快,但包括不少头部企业在内的布局尚未有实际落地的业务。在采访中也有业内人士坦言,不少碳资产管理企业或平台的专业性仍待提升。对此,孙李平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目前行业内尚未有实质影响力的碳资产公司出现。碳资产管理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行业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制度、人才、标准、政策、市场环境等多方面条件完善的过程。在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议政府加强监管,明确规则,可以积极开展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试点,探索有发展潜力的,有创新价值的碳资产管理模式。
关于碳资产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广州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的郑伟一、陈英祺发布的《当前中国碳资产管理发展趋势评估》(以下简称“《评估》”)中也总结道,随着全国
碳市场的不断扩张,市场的碳资产管理需求稳步提升,碳资管公司需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
碳交易、碳咨询等系列服务。总体而言,碳资产管理的内涵丰富,有望成为碳控排企业等用来管理、盘活碳资产的重要途径。碳控排企业因风险偏好的不同,对碳市场的交易职能和碳资管职能的偏好也不同。全球碳资产管理方面虽已有较多实践,但整个行业依然处在起步和发展期。中国市场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探索,逐步形成相对平稳的业务模式。
先发企业营收、利润双增长
记者观察到,对于成立较早的碳资产管理公司而言,目前已经进入了营收、利润双增长的快车道。比如,国网英大(600517.SH)的半年报显示,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大碳资产”)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808.74万元,达到上一年同期的10.5倍,归母净利润305.34 万元,剔除
ccer 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同口径同比增利 634.05万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8877.75万元,扭亏为盈。关于业务营收,半年报中提到,英大碳资产上半年
碳管理服务签约落地超 2500 万元,累计合同额近 3500 万元。
此外,碳资产综合管理服务提供商ST汉能碳(831646.NQ)近日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3.16%;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有所上升。汉能碳通过财报表示,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利好,CCER项目
减排成交量增加。
碳资产管理的业绩增长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孙李平告诉记者,对于许多基础体量很小的行业来说,一定的政策驱动引发高速增长,碳资产管理也属于这一情况。可以认为,此番碳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际和国内对碳中和目标的空前一致。
当前,碳资产管理服务的主要业务需求有哪些,盈利来源又是什么?对此,孙李平表示,碳资产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企业自身减排手段的价值,让其减排活动能够通过碳资产管理活动最大化价值,寻找到最优的减排投入对应的回报,管理碳资产相应的风险。盈利模式则主要是通过碳市场交易实现。不过当前市场活跃度不足,使得挖掘盈利机会的可行性不那么显著。
《评估》中也指出,碳资产管理的职能主要依托碳资产管理工具(如碳市场融资工具等)而产生,因此碳资产管理有望成为控排企业用来管理、盘活碳资产的重要手段或途径。同时,对于碳控排企业而言,由于在每个履约期都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配额,因此具有较大的碳资产托管、抵质押融资和风险管理等需求。
不过,孙李平也指出,尽管碳资产管理的业务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但应该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当前的碳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的品种不够多元化,碳市场不够发达,核心的碳定价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有序管理碳资产管理的发展,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胡宏海表示,碳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宜早不宜迟。目前,碳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几乎是零门槛,只需在营业范围内加上相关经营范围即可。实际上,我国2010年前后设立的一批碳资产管理公司多数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
CDM)项目管理上,针对企业主体实施综合性碳资产管理的公司并不多。
胡宏海进一步表示,事实上,碳资产管理并非没有门槛,而是门槛不低。碳资产管理企业需要对碳市场、机制、逻辑有更清晰的理解,以林草
碳汇开发成CCER资产为例,即便不考虑专业复杂的
方法学,还要求必须是人工林、必须是非经济林、必须是为了生态修复和保护目的、必须是乔木且有年限要求等一系列条件。具体而言,碳资管有四方面能力需要具备:
一是
碳排放的精准计量和核算能力;二是碳资产的组合管理。企业需要碳资产的组合管理能力,在产能配比和资产布局中考虑碳排放的因素。例如煤电企业,不同的企业煤炭热值不一样,机组效率也不一样,企业碳排放具备挖潜空间;三是基于碳资产的数字化能力补充。碳排放的可视化是数字化第一步需要解决的
问题,需要清晰所有管理环节、生产环节的碳排放特点、量、挖潜空间等;第二步是计量,特别是基于生产环节的精准计量将是
难题,需要结合数字技术突破在能源消耗、生产及消费过程中的全链条计量,这个过程物联网、边缘计算等都是必要的数字化能力;四是建章立制。企业需要考虑构建完整机制、流程、组织等支撑碳排放管理的专业化需求。推动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管理体系的建设,把可知、可视、交易、核算、考核等纳入体系,全面实现领先的碳资产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