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绿色金融
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随着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规模持续扩大,“降碳”“增绿”等绿色金融议题愈发受到关注:在微观投融资层面,如何精准测算某个绿色金融产品的环境效益、如何评价“双碳”目标下某个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更为综合和宏观层面,如何推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体系应用、如何将金融产品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相融合……对产业、企业、项目、产品进行绿色识别和绿色评估,以便精准、有效支持绿色发展,是当前信用评级行业亟待作答的考卷。
“在绿色发展中,信用风险形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信用评级创新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评级机构需全面系统探索、有序推进、逐步优化绿色评级机制,科学合理评价绿色低
碳市场主体的资信质量,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市场主体提供评级支持。”远东资信名誉董事长邢军日前在“信用评级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上表示。
降碳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近年来,随着各方对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履行承诺的意愿和能力愈发关注,碳资信评价应运而生。
“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风险与气候机会,影响了企业的资信状况。
碳排放成为成本,碳
减排成为资产,碳管理成为能力。所谓企业碳资信,衡量的便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王宇露表示。
今年7月,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牵头起草的首个碳资信标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正式发布,标志着碳资信评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据悉,碳资信评价可对接绿色金融业务、各级政府的减碳体系与绿色发展体系以及ESG评级体系等,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王宇露表示,企业碳资信评价体系采用“业务—资产”二元划分架构,可以更好评估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下的资信状况,作为金融机构等评价相应主体碳风险、碳机会的专门评级体系。
此外,碳资信评价是企业提升碳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
碳资产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碳资信等级评定以及评级展望。今年6月,上海环交所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综合性碳管理体系标准——“EATNS”碳管理体系。
据上海环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碳管理行为涉及企业多个层面,企业碳管理能力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
碳交易管理和对外贸易的
碳中和与
碳足迹管理水平,体现了企业主动应对国内外碳风险的能力,是碳资信评价的重要指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碳资信评价等级较高的企业,不仅可降低自身的减排成本,规避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资产风险,也更容易获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支持,企业可借此拓宽自身的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进而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人民银行研究局日前撰文表示,“优化绿色金融评价方法,拓展评价结果运用场景”。如何“增绿”,同样是绿色信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9月21日,经向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报备,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绿标委”)正式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结果,共18家机构通过绿标委注册,这是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业内人士看来,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对于测算债券的环境效益具有专业效用,通过遴选出一批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估认证机构,可以有效约束“洗绿”“漂绿”等行为,帮助市场更好地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领域,切实把好绿债准入关,打造中国绿色债券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和影响力。
有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绿色债券市场的绿色认证比例明显上升,目前,80%以上的绿色债券均开展了认证工作。远东资信是前述通过注册的18家机构之一,该公司副总裁朱菁认为,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是对债券是否绿色的认证及其绿色程度的评估,可以量化环境绩效,有效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信用背书的作用,对降低发行人尤其是低信用等级发行人成本的效果更为明显。从实践来看,经评估认证的绿色债券发行人在市场拓展、融资渠道、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分析人士表示,我国绿色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已经比较高,产业上下游关联性很强,这将为我国信用评估机构进行绿色评级技术与模型的开发提供很好的支撑。
持续推动绿色信用评级创新
“降碳”与“增绿”,在更为综合和宏观层面,表现为企业ESG水平和地区GEP发展水平。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芳表示,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双碳”目标,与ESG对企业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除上市公司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践行ESG理念,从关注大型项目逐步向绿色普惠领域深化,包括推动中小企业、科创主体、农村经济主体等高质量发展。同时,ESG评价也面临国内外评价指标差异、数据获取难、质量低等一系列挑战。
“应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中信用风险变化高度契合的进化评价理念。”邢军认为,绿色信用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评级逻辑,可以全面提升信用风险揭示和预警功能,为绿色信用评级及绿色业务提供重要参考。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反映特定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为人类提供的福利所对应的经济价值量,侧重关注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和质量变化。远东资信研究院副院长彭澎表示,GEP是“双碳”目标下更广泛层面的探索,GEP核算把生态效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切入点,结合研究人员的长期思考,为绿色信用发展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9月27日,
山东省东营市作为黄河流域首个全市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城市,首次公布了生态产品价格。2020年,东营市GEP为7236.88亿元,其中陆域空间3362.35亿元,海域空间3874.54亿元。
在中咨集团生态研究所所长张贺全看来,通过东营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全市生态产品贴上“价格标签”,为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了经验,也为核算结果的应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有分析人士认为,推进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建设离不开金融机构力量,应不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将金融产品和GEP核算体系相融合,围绕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谋划项目,进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