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多维视角

2022-10-1 20:18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 |作者: 史军

气候伦理研究的关键伦理价值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两个问题:怎样才算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研究与经济学计算,更涉及人类的价值判断与利益取舍。碳排放引发气候变化这一科学事实会引发我们对这些伦理价值问题的思考:

既然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那么,我们人类自身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是否应当得到限制?穷人为生存而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应当受到限制吗?每个人应当得到多少碳排放权?一部分人的高排放伤害了另一些人,无辜的受害者是否应当得到补偿?

既然气候变化是人类工业化进程的结果,那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哪个应当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减排责任应当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发展中国家是否有权利过上与发达国家相同的“高排放”幸福生活?

既然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碳排放,而气候变化使碳排放受限,那么,相对于所剩不多的排放空间,我们应当如何分配这一极度稀缺的资源才是公正的?发达国家是否要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负有更大的责任?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获得更多的排放空间?

既然人类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主要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实践过程,那么,自由市场模式应该为气候变化负责吗?信奉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们是否有可能解决气候危机?气候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否存在伦理缺陷?

既然气候变化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完全依赖“以技术克服技术”的路径?为拯救地球于危难,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气候地球工程是否值得一试?气候地球工程的可能性是否会成为阻碍我们减排的借口?

既然最有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人可能还没有出生,当代人所做出的气候决定可能会影响未来世代的生活,那么,当代人是否因碳排放而对后代负有责任?代际气候正义是否可能?当未来人的利益与当代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抉择?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当代西方学者大量探讨代际气候正义,却有意回避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的讨论,其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道德陷阱:对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责任既往不咎?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是否可因其对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的“无知”而被“宽恕”?代际气候正义是否具有对代内气候正义的优先性?是否要求当代所有国家,无论贫富都负有对未来世代相同的减排责任呢?

既然气候变化及其风险是去边界的、跨国家和跨代际的,那么世界各国是否应当放弃“以邻为壑”的价值观,把应对气候变化当成每个人、每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尽其所能地贡献力量?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尽相同,这种能力是否应当(像新冠疫苗一样)拿出来共享?如果后发国家只能通过走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老路才能积累低碳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那么,发达国家是否应当向它们提供援助(而不是将自己淘汰的落后技术和污染产业转移出去)?

这些“伦理价值问题”的凸显使得“科学事实问题”和“经济利益计算问题”变成了次要问题,因为盲目地使用科学技术和经济手段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无助于气候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例如,新能源技术可以降低汽车的单位里程能耗,财政补贴或税费优惠可以鼓励人们购买更节能的汽车,但却都不能降低汽车的拥有量、使用率、行驶里程等,反而可能促使人们更多地购买和使用汽车,使汽车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增加。气候科学家能告诉我们气候为什么会变化以及会如何变化,但我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却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取决于我们对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以及我们对不同价值选项的取舍。

结论

气候变化正成为深刻而重大的伦理问题,其原因在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存在全球不均衡性——虽然所有国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最贫困的国家和最弱势的人群由于自身适应能力的匮乏而会受到最为严重的伤害;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者与受到气候变化伤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与人群之间存在错位性;碳排放与全球变暖的伤害之间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一些人引发了气候变化,却不平等地伤害了另一些人,这是不正义的。可见,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只依赖科学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危机。气候变化根本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它理应得到伦理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普遍重视。我们无法仅凭科学知识采取行动,因为我们的所有选择与行为都涉及价值判断。

【本文作者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ZX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05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9YJA720012)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海滨:《气候变化正在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外交评论》,2009年06期。

[2]强世功:《碳政治:大国格局下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2009年09期。

[3][英]迈克尔·诺斯科特著,左高山等译:《气候伦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Naomi Klein.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Capitalism vs. The Climate[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2014.

[5][荷]塞维斯·斯托姆著,侯小菲、谢良峰译:《资本主义与气候变化》,《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02期。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7]郇庆治:《“碳政治”的生态帝国主义逻辑批判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8]Henry Shue. Subsistence Emissions and Luxury Emission[J]. Law and Policy, 1993, 15(1): 39-59.

[9]孙华玲:《气候难民的迁徙权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10]黄小喜:《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11]董勤:《安全利益对美国气候变化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以对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的原因分析为视角》,《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10期。

[12][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谈尧、谢来辉译:《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学:对政治科学的挑战》,《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03期。

[13]苏向荣:《风险、信任与民主:全球气候治理的内在逻辑》,《江海学刊》,2016年06期。

[14]Christian U. Becker. Sustainability Ethics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M]. London and New York: Springer, 2012.

责编:董惠敏/美编:石 玉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n Address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Shi Jun

Abstract: Evolving from a scientific issue to a game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an ethical issue, climate chang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object of study in economics, politics and ethics. The economic path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has serious limitations and insurmountable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science, climate change has triggered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skepticism over the rationality of capitalism. Moreover, climate change is raising profound and significant ethical issues, which reflect the dilemma of human values and behavior patterns. If it is the political system, value system,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humans that a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limate crisis,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Keywords: global climate crisis; climate economics; climate politics; climate

ethics
1234567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