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中国70余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持续的高温下“热射病”多次冲上热搜。频率增高的极端天气事件,提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由此而来的健康威胁
问题,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体。
与历史(1986-2005年)平均值相比,2021年中国人均热浪暴露增加了7.85天。近日发布的《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2022年中国报告:以气候行动助力健康老龄化》(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的这一信息,令专家感到担忧。
中国老年人对热浪、野火、极端降雨、室内污染等的暴露量近年呈增加趋势,增幅大于全人群。“但目前老年人面对的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报告的贡献作者之一、中山大学流行病学系副教授王琼介绍说。
报告认为,受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和
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中国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在 2021年空前高涨。中国在健康适应措施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包括在《2035年国家气候适应战略》中更全面地提出气候-健康工作重点。尽管如此,目前的进展还不足以保护公民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健康威胁。
气候变化中的老年人
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影响日益严重。报告特别强调,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相关健康风险的威胁。
“老年人相对于其他人群基础疾病较多,如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高温热浪暴露会使脆弱的老年人群基础疾病发病及恶化风险上升,甚至出现死亡事件。”报告的贡献作者之一,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赵琦向记者提供资料说明,野火事件出现时,老年群体在收到紧急通知后相比于青年群体,作出适时反应的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需要社区计划疏散。野火产生的大量含有有害颗粒物的烟尘,也会对有基础肺部疾病的老人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另外,报告显示,2016~2020年期间,老年人在极端降雨方面的总暴露量增幅大于所有年龄组(263.6%vs53.8%)。2021年
河南省的极端降雨影响了1479万人,这可能进一步加速此指标当前的上升趋势。
对老年人面临的风险还需要更加重视。“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不够,在媒体关于健康和气候变化的报道中,涉及老年人的内容占比也很小。其次是老年人自身对气候变化和健康的关注度也较低。”王琼说。
数据显示,2021年,老年人(65岁及以上)占中国总人口的14.2%,老年人口在全部人群中的占比预计将在2050年增长到26.1%,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当前的比例。
气温升高还会减少安全户外运动时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体育活动可能会带来劳力性热射病和潜在的致命中暑风险。报告中将热指数阈值设置在33摄氏度,在此温度上,热射病发病风险较高,死亡人数可能增加。
2021年,中国人均每天非安全户外运动时长达到2.04小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每天非安全户外运动时长达到1.99小时,与1986~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48.2%(0.7小时)和41.2%(0.6小时)。
王琼建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和预警信息服务,特别是针对高温、暴雨、台风等,对老年人有很高潜在健康风险的天气事件。并发布针对老年人的高温条件下的安全户外运动指南或标准,指导老年人更加科学地参加晨练、广场舞等户外运动。
建立气候韧性社会
报告认为,为弱势群体量身定制及时有效的健康适应行动和气候变化减缓行动,对中国避免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低碳社会至关重要。
中国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气候适应措施正逐步走上正轨。2022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在当年的年度工作重点中,首次明确提到“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健康行动”。
同时,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2035年国家气候适应战略》(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该战略的目标是,帮助中国在2035年前建立一个具有气候韧性的经济和社会。
与过去战略不同的一点是,《适应战略2035》更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出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综合防灾减灾等任务举措。
王琼表示,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适应和评估方面,中国各地开展的工作是相对分散的,尚缺乏有效的组织。他们期望在《适应战略2035》发布后,各省也因地制宜制定各省/市的适应计划。如果有可能的话,组织制定专门针对公共健康的适应计划,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各地差异化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
部分省市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王琼在本次调研中,一共收到中国大陆31个省级疾控中心中20个疾控中心的回复,其中广东、
江苏等省份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广东省近年来先后发布了《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专项规划》《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评估及适应
政策研究》等政策文件与技术报告。
王琼还发现,山东济南和青岛,以及
浙江宁波等城市,作为中国疾控中心的试点城市,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的全面系统评估,其中,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的公共服务在济南市得到落地应用。
不过,报告提到,尽管大多数省份表示,已经建立了针对气候敏感疾病的监测系统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系统,但还是缺乏应对极端天气相关健康风险的计划或方案。
在适应性的工作上也存在诸多困难。近三年的调查中,王琼都看到,缺乏政府资金支持(约70%)、缺乏多部门合作机制(约65%)以及缺乏风险监测和评估技术(约65%)是各地适应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此外,缺乏明确的负责机构或牵头部门,缺乏完善的监测数据和信息系统,缺少卫生人力保障也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报告建议,加强政府各部门对适应问题的重视,加快对气候韧性的投资;制定专门的国家健康适应气候规划;在卫生政策中优先考虑气候变化,并特别关注弱势人群;加快退煤步伐,将健康因素纳入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设计;通过
市场机制促进低碳经济,鼓励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消费,以加强中国在全球低碳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和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