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城市数字产业发展报告(2022)——新兴低碳产业、数字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版图重构》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通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城市氢能发展潜力和城市数字产业发展测评结果,报告发现,当前,国内各区域间新兴低碳产业和数字产业发展具有强相关性。报告认为,打造以东部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前景看好,同时也应该用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一低碳化、数字化发展的“高地”,培育起一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报告建议,要立足低碳协同与数字协作,构建新型区域经济联系通道,提升特殊类型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区域新兴低碳产业和数字产业发展具有强相关性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低碳发展在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低碳转型、数字产业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空间上仍存在显著的不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玉表示,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方面,沿海地区优势突出,东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比较低。进一步看,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供需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错配。如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氢能供给能力高于需求,而在外围地区普遍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长三角城市群,
江苏城市氢能供需旺盛且相对平衡,上海和
浙江的城市供给能力较强,
安徽的城市则需求比较旺盛。长江中游城市群多数城市氢能需求指数排名领先于其供给指数排名,但整体上发展水平不高。黄河流域城市中,整体上供给驱动的特征较为显著。
数字产业发展方面,近些年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差距有所缩小,但是课题组测算的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两侧在数字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仍有着比较明显差距。优势区域主要是集中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以西只有极少数城市综合评价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综合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潜力和数字产业发展评估结果,报告对285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进行了低碳数字融合的类型划分。”刘玉表示,分析结果发现,高高型、低低型两类城市占了主导,数量占比分别为31.9%和40.4%,合计达72.3%,说明新兴低碳产业和数字产业在空间上的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少数城市存在着两者错位发展的情况。
打造发展的第一梯队,用好重要节点城市
报告认为,以东部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地区,是低碳产业和数字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较高,两者融合程度也较高。在此背景下,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推动这些地区率先建立起更先进、更高效的经济结构与管理系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发挥引领作用,前景看好。
同时,报告指出,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要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群功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低碳化、数字化的“高地”是中心城市。要以这些城市为重要节点,遵循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以都市圈、城市群这种更高级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数字协作与低碳协同带动更大范围区域的发展,这有助于在内陆培育起一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还应该注意到不同地区在发展动能上出现进一步分化,从而拉大区域发展的差距。”刘玉强调,课题组通过对比GDP占比的变化,可以看到低碳-数字高高型城市和低低型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拉大。
基于前述研究结果,报告建议,一要深挖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潜力与加强数字化改造,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包括立足数字化改造,重振东北地区产业辉煌与加速低碳转型,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数字应用为契机,激发西部地区经济活力。二是加速低碳数字融合,补齐南北地区发展短板。中北部能源资源富集区、重工业集聚区和生态
问题集中区,迫切需要补齐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中南部低碳能源供给能力较弱的地区,迫切需要破除低碳转型的障碍,加速低碳转型。三是立足低碳协同与数字协作,构建新型区域经济联系通道。
刘玉说,近年我国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整体经济向好发展。由于区域间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潜力和数字产业发展程度存在不平衡,两者的发展水平与融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各区域的发展态势与地位,并带来全国经济版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