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高:中方推动联合国气候大会取得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成果

2022-11-18 16:25 来源: 新京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 (COP27)闭幕在即。COP27在发展中国家召开,以“落实”为主题。备受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损失和损害议题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他表示,中方坚定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我国发展权益,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合理诉求,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沟通,积极为解决难点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搭桥方案,努力推动COP27取得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成果。
 
各方对损失和损害资金机制等议题仍存分歧
新京报:这次大会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是否回应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易受气候影响脆弱国家一直呼吁发达国家提供应对损失和损害的资金援助。此次COP27首次将“损失与损害”问题列入议程,针对这一问题的谈判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李高: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全球气候治理仍面临复杂挑战。COP27在发展中国家召开,以“落实”为主题,应充分回应发展中国家关切,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就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资金、技术、适应、损失和损害议题取得实质成果。

本次大会期间,缔约方就一百多项谈判议题展开磋商、谈判,涵盖气候变化相关各个领域,中国代表团全面参与各个议题的磋商。会前,“77国集团和中国”向大会提交了新增损失和损害资金相关议题的提案。通过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大会最终将该议题纳入议程,成为一大亮点。
 
当前,大会已进入关键阶段,各方对包括损失和损害资金机制在内的多个议题仍存分歧,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上态度消极,试图弱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方坚定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我国发展权益,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合理诉求,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沟通,积极为解决难点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搭桥方案,努力推动COP27取得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成果。
 
中国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

新京报: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方面,中国提供了哪些中国智慧和方案?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即将开展哪些措施?
 
李高: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实践者。中国持续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截至目前我们已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5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同时累计在华举办45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线下培训班和7期线上培训班,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约2000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2021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布《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建立新时代中非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启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3年行动专项。2022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将在推动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层面的欢迎和高度评价,这与发达国家迟迟不兑现资金承诺形成鲜明对比。
 
11月14日,中方举办了COP27中国角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多个发展中国家高级官员及国际组织、企业代表踊跃参与。今后,中国将继续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主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国家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支持,创新性谋划设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务实项目,推动低碳示范区建设,丰富能力建设培训形式和内容,共同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作出积极贡献。
 
中美双方谈判团队将在COP27期间深入交流意见
 
新京报:COP26期间,中美发布《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未来,中美气候谈判和合作的走向如何?
 
李高:中美之间的合作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对推动多边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促进双边关系。去年COP26期间,中美两国联合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表示将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采取强化的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
 
11月14日,两国元首在出席G20巴厘岛峰会期间达成重要共识,同意双方共同努力推动COP27取得成功。中美双方谈判团队积极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在COP27期间就多边重点谈判议题广泛深入交流意见。
 
中国坚持言出必行,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制定并落实了重点领域、行业、部门实施方案,取得积极成效。中方近日向《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反映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进展。
 
中方已经编制了甲烷行动计划,正履行审批程序,将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之外开展甲烷排放控制。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中方愿与包括美方在内的各方一道,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体现决心和努力

新京报:党的二十大要求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在推进COP27取得成果方面,中方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李高: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有关部署,继续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今年是《公约》达成30周年,《巴黎协定》已步入全面实施阶段。今年的气候大会在发展中国家埃及主办,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中方在大会进程中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一致、全力支持主席国埃及、与所属的“77国集团和中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基础四国”紧密配合、共同发声,推动COP27彰显“落实”主题,并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的适应、资金、损失和损害议题上取得实质成果。
 
新京报:COP27团结各方聚焦“落实”,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11月11日,《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被提交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这份报告有何亮点?
 
李高: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落实行动。空喊口号不是雄心,落实目标才能展现真正的雄心,这也是COP27将“落实”作为主题的意义所在。
 
中方是气候治理的行动派,积极把已提出的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和行动。11月11日,中方向《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报告反映了2020年中国提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来,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进展,体现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努力。
 
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部署、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五个方面。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来的新部署新举措,重点讲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以及取得的新进展,总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碳市场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成效。后续,中国将坚持采取有力有序务实行动,深入落实“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将与各方在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分享经验技术
 
新京报:11月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布《全民预警行动计划》,中国将如何加强早期预警方面的举措和合作?
 
李高: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紧急迫切。但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适应问题重视不够,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行动支持不足,这种状况应当尽早改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的全民早期预警行动倡议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一致,对发展中国家防范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意义重大。中国赞同该倡议,并支持WMO牵头实施早期预警行动计划,相信该计划的实施将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今年,中国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努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正在积极推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国还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其他国家提供微小卫星、气象机动站、无人机等设备,支持其提高监测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同时,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依托各类气象、气候中心为其他国家提供监测预报服务,并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推动亚洲多灾种警报系统建设。

中国将积极考虑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探讨支持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实施的方式,与有关各方在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分享经验技术,共同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作出积极贡献。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