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现有
减排路径,
石化行业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节点将出现在2035年。若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必须采纳新路径,调整产业结构,并实施多种减排措施。
11月24日,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组织发布的《中国石化行业碳达峰
碳减排路径研究报告》披露上述观点。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其高能耗、高
碳排放的特征同样显著。“双碳”目标之下,石化行业面临艰巨的减排任务。
《报告》显示,2021年,石化行业的营业收入达14.45万亿元,占工业总收入的11.3%,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45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
从产品品类看,炼油和乙烯是产生碳排放最大的品类,分别占总排放量的51.3%和23.4%。
基于石化行业当前的产业
政策、能耗标准及碳减排措施(下称“基准情景”),《报告》预计,全行业将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峰值碳排放量约6亿吨。
工信部等三部委今年7月颁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将确保工业领域在 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本月发布的
建材和
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均提出,将确保本行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截至目前,石化行业暂未发布其碳达峰实施方案。
上述《报告》同时提出了新的碳减排路径(下称“碳减排情景”),可使得中国石化行业在2025-2030年间实现碳达峰,峰值碳排放量预计不超过5亿吨。
其主要通过五大途径实现减排。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石化行业目前存在炼油产能过剩、成品油大量出口、
化工品仍然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对此,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报告》指出,需要整合产能低于500万吨/年的炼厂,分别在2025年和2030年前降低炼油产能至9.3亿吨/年和9亿吨/年。
同时,实施降油增化,即降低燃料油品比例,提高化工产品比例,应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提升化工轻油平均产率至25%和42%。
另一方面,作为高能耗、高碳排放行业,石化行业应在不影响产业安全的情况下适度进口中间基础原料产品,保持一定的对外依存度。
其二,加大
节能降耗,增强降碳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技术;提高电气化程度,在公用工程和工艺过程中加强电气化深度并利用可再生
电力,如汽驱改电驱、电加热蒸汽裂解、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制乙烯制合成气等。
其三,实现轻质原料替代。例如蒸汽裂解原料轻质化,采用天然气、丙烷、乙烷、甲醇等低碳原料,促进生物基材料使用等措施。
其四,发展绿氢。在未来,当绿氢成为稳定足量的低价氢源时,可大幅度促进石化行业脱碳。行业应实现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0万吨/年和30万吨/年的绿氢应用。
其五,发展碳捕捉、封存和利用(下称CCUS)。CCUS是指通过从工业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加以利用或注入地质构造封存,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
上述新路径也有助于控制和降低石油消费。《报告》指出,在“碳减排情景”下,预计2060年国内石油消费量仅为2.8亿吨左右,节油效益达2亿吨。以中国自产石油2亿吨为基准,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约70%下降至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