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能源行业数十年,经历过全球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国外常说的“ESG”,和如今常说的“碳中和”,两者有何交叉之处?
李俊峰:首先,从可持续发展这个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在70年代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问题,要解决的是资源依赖和技术依赖的发展转型问题。
这个观点来自一本重要的书籍《增长的极限》。过去的工业文明是靠资源的推动,但是资源的特点是不可再生的,而且资源的特点有有无之分,和努力无关。
而技术推动型发展模式所依赖的是技术。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技术的进步是可以叠加的和积累的,永远不会退步。发展内容可以不断更新,成本不断地下降。
技术支持的发展的模式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发展是可持续的。技术没有“有无之分”,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要努力了,落后的可以成为先进的,不努力,先进的也可以成为落后的。
在长达50多年的发展转型过程中,全球已经就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形成了共识。
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的“能源独立”,还是1992年气候变化公约,再到2000年后大家说的“
碳中和”理念,都是一以贯之的。
但不同在于, “碳中和”是全球通用的目标,所有的国家都要落实,而ESG是企业自我约束的道德标准,它不是一个行政标准,也不是一个法律标准。
全球设立碳中和目标会有确定的考核标准——就像上学,没考到60分就不能毕业。因此碳中和也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全球的目标是2025年碳达峰,2050或者2070实现碳中和。
但ESG是企业的标准,要求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概念非常宽泛,很难量化。
ESG对政府实现碳中和等各种
政策和目标来说,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企业能不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履行环境责任,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