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提出和逐步深入,绿色低碳产业迎来极大发展机遇,由此,产生巨大融资需求,为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两年,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绿色贷款户数大幅增加,绿色信贷总额增势明显加快。因资金规模、专门人才、
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相对劣势,规模较小的地方法人银行无法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绿色信贷业务的大力开展,导致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水平和绿色贷款规模偏低,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和逐步深入,绿色低碳产业迎来极大发展机遇,由此,产生巨大融资需求,为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两年,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绿色贷款户数大幅增加,绿色信贷总额增势明显加快。因资金规模、专门人才、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相对劣势,规模较小的地方法人银行无法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绿色信贷业务的大力开展,导致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水平和绿色贷款规模偏低,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绿色发展理念滞后,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普遍较晚。从调查情况看,地方法人机构对绿色贷款业务重视程度不高,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思想准备不充分,尚未制定出详细的绿色信贷目标规划,目前其绿色信贷
政策大多仅为方向性、原则性规划,缺乏具体行动实施方案。在营销中,这些机构绿色信贷专业知识掌握较少,理解、掌握国家有关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不到位,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配套的微观操作体系尚未建立,不能有效地将绿色低碳产业项目与本行信贷政策有效衔接,对绿色信贷管理仍因循传统的信贷管理思维、模式和机制。
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缺乏,绿色信贷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绿色金融业务涵盖金融、环保、法律等多个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地方法人银行的此类人才缺口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同时,目前地方法人银行推出的绿色创新信贷产品主要以满足低层次、低附加值信贷需求为主,大多是传统信贷产品的延伸,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
节能环保、风电、光伏等绿色行业中下游环节,难以满足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绿色低碳环保项目建设所需。
绿色产业政策频繁调整和激励机制不到位。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据部分清洁能源企业反映,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风能、光伏等政策变化频繁,再加上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存在财政补贴不兑现或拖欠问题,给企业生产经营和贷款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政府尚未对绿色贷款贴息、绿色信贷融资性担保业务等出台增信或风险缓释措施,企业享受不到相应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再加上绿色信贷呆账核销及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地方法人银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绿色低碳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共享协作不够通畅。绿色信贷落地需要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充分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以帮助银行业准确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但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地方法人银行与环保部门信息互动反馈及共享的渠道较窄,除环保部门发布的环评等级外,绿色产业升级改造和环保整治项目的信息较少、数据滞后,且企业在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环保信用评价方面,尚未形成绿色低碳企业名单的统一管理与发布机制。地方法人银行获取绿色客户方式主要为“贷后审定”,即通过与客户对接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满足绿色信贷标准,企业环境评价信息等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成为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瓶颈之一。
对策建议
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做大做强绿色信贷业务。应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宣讲和引导,实现地方法人银行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真正调动其发展绿色金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地方法人机构健全绿色信贷管理办法、授信审批、考核和风险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着力提升绿色信贷识别能力。强化地方法人银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及其结果纳入MPA考核的成果运用,对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大、效果显著的地方法人银行,探讨扩大其信贷投放空间。地方法人银行要牢牢把握地方产业特征和自身发展情况,重点选择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本地绿色产业,制定具体的绿色贷款业务规划,主动储备、拓展新兴绿色领域业务。
为绿色信贷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支持。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措施嘉奖绿色信贷执行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让银行感受到政策倾斜,增强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信心与动力,使绿色信贷长期、持续地提升银行绩效,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完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模式,引导建立规模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低碳项目的信贷专项机制,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中小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完善绿色信贷配套设施,提升融资效率。一是打造绿色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保证地方法人银行、监管部门与环保等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为地方法人银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促进投资对接和业务流程跟踪,为绿色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二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绿色金融专家库,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破解技术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引导培育并加快形成评估、登记、评级、
认证、担保等绿色金融中介市场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和经济低碳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开发个性化多元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一是地方法人银行应高度重视对绿色低
碳金融人才的培养,加强绿色专业银行人才的引进,建立绿色金融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绿色金融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二是地方法人银行可针对低碳、环保产业的特点,在产品开发、额度定价、还款方式的选择上予以创新,为企业“量身定制”,从而使绿色金融产品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三是尝试创新绿色贷款抵质押方式,探索将绿色环保项目经营权、绿色低碳工程收益权、用能权、
碳排放权、可交易碳资产等作为质押方式,积极推动碳金融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相关业务稳步开展,为绿色低碳项目融资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