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的相关思考

2023-1-3 10:41 来源: 中国能源网 |作者: 田涛

当前,石化行业虽尚未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但自2013年以来,部分企业却纳入了七个省市地区的试点碳市场;同时,虽然没有作为行业门类纳入全国碳市场,但石化行业的自备电厂却已纳入碳市场;此外,石化行业已开发了大量ccer项目,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廉价减排量。由此可见,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可以发挥碳市场的减排机制在促进石化行业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涉及因素诸多,主要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碳市场对实现企业减排项目经济价值的影响大小。暂不考虑CCER项目的情况下,当未纳入碳市场时,石化企业实施的碳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无法在配额市场上出售、兑现成经济效益。而纳入碳市场后,企业实施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可以在配额市场上出售而获得收益,因此碳市场具有促进减排项目实施的功能。目前,石化行业最重要的碳减排途径是节能,以碳价50元/吨计,每节约1吨标煤可以减少碳排放2.5吨,因此相比未纳入碳市场而言,石化企业纳入碳市场后,其实施的节能项目会额外增加125元/吨标煤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石化企业来讲,降低1吨标煤的平均节能效益通常在1500元—3000元,这主要是因为石化生产过程会消耗一部分自产干气作为能源,即原油组分,因此其用能成本比燃煤要高。但即便如此,目前石化企业实施节能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通常达4—7年甚至更长,由此可以计算吨节能项目的投资为6000—28000元,碳减排成本为2400—11200元/吨。可见,现有的碳价水平相比企业的减排成本较低,这使得碳市场在兑现企业减碳项目的经济价值上相比项目本身的节能收益较小。

同时,石化行业节能项目的节能量和减排量相比企业动辄几百万吨的排放量和配额量小很多,项目实施后的减排效果在企业整体的碳排放量上很难体现出来,因此配额交易的操作难度较大。鉴于石化行业现有的减排技术和手段比较缺乏、实施减排的成本较高,未来加强石化产业的节能降碳技术研发,降低减排成本对于发挥碳市场的价值实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配额交易市场而言,在履约过程中,只要控排企业的排放量小于配额量,就会产生可出售的配额量,其履约手续简便;而CCER项目则需要特定的核证手续,但CCER项目具有边界清晰、减排量容易核算等特点,也可为全社会的碳减排作出贡献,目前更适合现有石化行业。

二是配额分配。如果仅从碳市场实现碳减排项目经济价值的功能来讲,纳入碳市场相比未纳入更为有利。但同时,碳市场作为一种政策主导下的排放权要素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配额量)总量的设定实现碳减排是重要目标,这种目标的确定与国家或行业的宏观减排目标直接相关。因此,配额量的分配方法对于石化行业是否纳入碳市场也具有关键作用。如果配额量分配得较为充足甚至超过其排放量,那么石化行业纳入碳市场后完全可以通过出售剩余配额实现盈利,但这将不利于约束行业实现自身的减排;如果配额量较为紧缺,考虑到目前石化行业的减排成本较高,而碳市场价格较低,因此石化企业在履约过程的最佳选择就是购买社会富余配额履约,但由此会支付额外代价,行业本身会背负较多的减排负担,这样不但没有在行业内起到减排作用,反而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其结果是石化行业牺牲部分自身利益拉高碳价,分担全社会的减排代价。这种由减排成本较高企业分担全社会减排代价的机制其实也是碳市场的重要功能,但目前石化行业的排放量相比纳入碳市场的火电等行业小很多,这种拉动作用会被碳市场巨大的碳配额容量稀释,对碳价的影响作用效果甚微。

综上,在理想的碳市场机制下,碳价对减排技术的成本调节比较敏感,碳价会稳定在减排成本上下波动,但是现有减排技术和手段的成本并不能满足碳价的这种调节要求,颗粒度还比较粗,所以就会导致碳市场形成纯买卖碳配额的交易市场,起不到技术创新驱动减排成本降低的作用。因此,现有的碳价与石化行业的减排成本尚不匹配,导致石化企业减排动力不足,若配额分配收紧,将导致石化企业去选择购买配额,反而增加行业负担。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