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碳汇林业发展现状与意义

2014-11-1 15:17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中国虽然目前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8.6%增加到现在的18.2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全球的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但亚太地区的森林是增加的,主要来自于中国。中国每年净增加森林面积300多万公顷,弥补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作为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即“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为全球林业碳汇项目作出了有益探索。该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获得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下再造林碳汇项目。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树种,预计在未来的15年间,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美 吨的价格,购买项目产生的6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目前,购买碳汇的资金已按年度到位。该项目的实施,为周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迁徙走廊和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有效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 000个农户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获得收益。

       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与运行。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对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平台,既能增加森林植被,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又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志愿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抢占先机。这个平台就是2007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共同发起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截止2008年底,中国绿色碳基金已获得3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10余个省区完成碳汇造林200多万亩,预计今后的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0—2000多万吨。

       此外,一些个人也积极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以吸收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消除碳足迹”。为了充分体现生态服务市场的概念并与普通的公益捐赠有所区别,国际上将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购买”二氧化碳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和个人的出资造林是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森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因此,凡是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的企业和个人,所造的林木都要按照规定的计量方法计算碳汇,并且在网上予以公布。目前,中国绿色碳基金在“中国碳汇网”上为企业和个人都建立了“碳信用”账户;个人捐资可获得公益性免税发票、购买凭证(表明买到碳汇的数量)和车贴。目前个人捐资已在北京八达岭林场营造了碳汇林。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