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卖碳翁”的现实尴尬与潜在风险分析

2014-11-1 17:59 来源: 国有资产管理 |作者: 江涌 王力

       中国碳交易资源巨大,但处于国际碳交易链低端,沦为“卖碳翁”。按现行规定,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配额出售到西方市场。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由此衍生出大大小小的国内外咨询、中介公司。由于碳交易二级市场价格高于一级市场,中间商购入CDM项目实现的减排单位,转手卖向二级零售市场,赚取市场之间的价差。国际社会对减排要求越严格,二级市场上碳交易价格必然越高,中间商套利收益也越大。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与此同时中国通过种草植树造林、新能源发展、产业改造等为中国赢得大量碳交易资源。截至2009年7月,中国在联合国已注册的项目年平均减排量总和达1.80亿吨,已获签发减排量1.43亿吨。中国已注册项目数量及签发的减排量均为全球第一,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

       中国参与碳交易的主要形式为CDM项目买卖,由于缺乏自己的碳基金、碳交易机构等中间组织,中国大量低成本CDM项目资源必须通过国际碳基金、西方交易机构等中间组织,方能到达最终买家。国家规定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保护价是8〜10欧元/吨。2008年7〜8月间,国际二氧化碳价格排放权曾高达25欧元/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碳交易价格“腰斩”,现在国际价格是13〜14欧元/吨,但是仍然高于中国卖出价。发达国家交易商转手就有超过30%的利润,在国际碳交易价值链中所占优势由此可见一斑。国际碳交易价值链上的垄断现象,使中国失去利用资源优势获得价格影响力的机会。

       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有沦为“卖碳翁”而成为发达国家廉价减排工具的风险。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收购后,包装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交易,中国碳交易由此成为“生产加工在国内、市场在国外、市场渠道完全被国外机构把持”的新型“加工贸易”。

       国际碳交易机制待变,中国缺乏话语权。国际碳交易市场成长迅速,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作为一个对国际政治高度依赖的市场,碳交易市场仍存在诸多缺陷。2009年12月,世界银行发布《碳金融十年经验:碳市场发展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认为目前碳交易市场有必要重新厘清“游戏规则”,建议通过完善评估标准、加强监管,使交易项目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质性。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