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
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这为新时代中国金融
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视野和新空间,也为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中国已初步形成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大力倡导和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金融:以生态定位金融本色
绿色金融已成为世界各国利用金融手段推动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金融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具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绿色金融更重视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金融机构将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作为评估绿色金融活动过程和成效的重要标准,使资金流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产业,以强化经济主体的生态平衡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随着世界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和主流经济政策的绿色转向,绿色金融市场红利和建设规模在持续增长,通过挤出效应限制或停止对高耗能、污染性产业的贷款和投资,促使产业逐渐呈绿色化发展态势。其次,绿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自身的市场风险,特别是有利于减少或限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环境风险对金融业的不利影响。2020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绿天鹅”(green swan)事件概念,认为它是由气候变化引起、对金融市场构成系统性威胁的极端事件,极易引发金融危机;呼吁世界各国央行应将气候变化纳入金融风险的分析考量之中,同时加强同政府其他部门、私营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协调合作。
因此,走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应加快推动金融市场的生态转型,把绿色确立为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以推动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强化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前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相关政策
法规及制度体系不健全,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奖惩机制。目前,我国已基本确立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相继出台多个全国性政策文件。但现有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具体措施和执行机制不到位。这就要求加大绿色金融制度的建设力度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扶持政策和业绩评价指标、项目环保标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以及行业自律机制。在制定激励性财政政策中应引入环境与碳相关指标,对绿色投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和贴息制度。二是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和经营理念的战略转变。商业银行要全面引入绿色金融和环保意识,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和业务处理能力。三是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使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还没有纳入绿色因素,缺乏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政策支持。为此,应通过立法确定
节能减排指标和
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以法律形式规范绿色金融市场。四是畅通信息渠道,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可参照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投资披露标准,要求相关企业定期公开其环保措施实施情况,特别是环境风险信息和ESG(即环境、社会和治理)指数,以实现对企业环境风险因素的量化考核。
加快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和产品开发
绿色金融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
碳金融等。推进绿色金融政策工具开发和产品服务创新,应加快引入碳融资工具,增加
碳市场活跃度;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综合运用各种绿色金融工具,开发
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等产品;完整构建包括报送、交易、结算、注册和登记在内的碳
排放权交易系统;还可尝试开发碳债券、碳资产质押、碳资产回购、碳资产租赁和碳资产托管等碳融资工具。商业银行应把金融创新、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打造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机制。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投资活动大多采取政府主导的运行方式,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单一。同时,现有市场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为辅,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不平衡。为此,应充分吸收社会资金,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开发。加强碳排放量在绿色信贷中的影响力,推动碳资产成为绿色信贷抵质押品,并将可持续理念引入资产配置中,实现多种形式的绿色投资组合。此外,还应推动绿色金融和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打造“绿色+互联网”“绿色+普惠”“绿色+供应链”等复合型金融发展模式,更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中国的绿色金融已逐渐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领跑者。中国的多项绿色金融发展倡议已写入二十国集团(G20)公报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还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与欧盟共同制定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未来,中国应全方位、宽领域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一是要广泛参与和不断引领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巨大、政策成熟的优势,借助G20、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以及中英、中法、中欧经济财金对话机制等多边和双边合作平台,面向全球推广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和行动方案,并借此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是要推动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和标准与国际接轨。特别是要加强与绿色金融主要发源地德国的交流互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德国已形成政策成熟、体系完善的绿色金融市场,其在国家主导、政策性银行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以及环保部门的审核认定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对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要鼓励资本跨境参与绿色投资。在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可考虑简化绿色投资项目审批流程,鼓励境外投资者在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参与绿色产业项目。
四是要大力推广责任投资原则,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应把绿色、环保等可持续性因素纳入
政策法规考量范围,加快各国绿色经济发展。从源头上保护和提升绿色资产价值,在投资、交易等环节制定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规范标准和奖惩机制,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之路。
五是要以绿色金融实践为抓手,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
问题,加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理论和研究体系。在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同时,不断夯实中国作为金融大国的底气和实力,着力提升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