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的空气治理已经进入APEC时间—从今天起,由环保部派出的十多个督查组将在华北地区进行巡查,直至
北京APEC会议结束。督查的重点是,北京及其周边的各省市,是否按照承诺的污染
减排方案,保障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
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看来,这也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和周边省市再次联手,采取最高级别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预计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将减少30%~40%。
2008年的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多地联防联治的大气治理模式,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国十条”)落地一年,京津冀之间的携手治霾已经成为常态。“国十条”确立的京津冀2017年PM2.5要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标,正在倒逼三地采取超常规的减排措施。
在刚刚过去的10月,灰霾天走了又来,连续4次袭击京津冀。不少老百姓都在质疑,不是说一年来采取了很多措施吗,为什么感觉蓝天还是不多,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
事实上,一年来的超常规减排还是有效果的,今年1~9月,北京的PM2.5浓度同比下降6.3%,天津下降19.1%,
河北全省平均下降12%。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说,遗憾的是,10月的连续重污染,把北京市刚刚取得的减排成绩抵消了不少。这类翻转式的变化表明,已经采取的减排措施是有效果的,但空气治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蓝天,必须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