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较为规范和统一的ESG评价标准时,有哪些评级指标或体系可以供企业参考和关注?
施懿宸:一般来说,国际认可和媒体认可的机构评级是比较有公信力的。国际上的,例如,MSCI、彭博和标普等大机构的评级。国内A股为什么会很重视MSCI的评级,因为如果评级不好,进不了MSCI的A股,就会影响到公司的市值管理。
而国内的评级机构,基本从两个纬度来看,一是看它是否跟大的媒体联合发过与ESG相关的指数或者榜单,因为如果这里面有什么差错,媒体要“背锅”,该机构的声誉也会遭受影响;二是看能不能得到国际认可,因为国内也有本土化的东西,一些国际标准也不一定适用于本土企业的发展,这方面的关键就在于机构要能打通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例如,去年中财绿指和德意志交易所的合作,即把我们做的中国
市场历史ESG数据库纳入德意志交易所数据库,这也有利于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
尾声:
过去,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好”的公司,即能够创造更多现金流,为股东创造更多财富的公司。但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ESG表现,目标是追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并非是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了。而中财绿指等国内机构的努力,以及携程等行业头部公司的表现也显示出,在双碳的大背景下,ESG并不只是单纯的
碳排放数据测量,它其中还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如何对企业运营进行优化、提升的话题。